“乡村振兴大家谈”学术沙龙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2024-03-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3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大家谈”第4期学术沙龙在广州举行。本期沙龙以“推进县域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路径研究”为主题,特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作主题演讲,并与在场师生共同探讨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选择、城乡融合产业布局等系列问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邱衍庆,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叶红,广东省乡村振兴产业联合会会长邹志雄等专家学者出席沙龙并参与圆桌对话。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主持沙龙。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主持圆桌沙龙环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吴志才在致辞中指出,“乡村振兴大家谈”旨在搭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共同体平台,做好两个对话,即理论与实践对话、时代与未来对话。目前,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正是以县域统筹推进全域发展,其中新型城镇化是核心引擎,乡村振兴是重要支撑。县域的乡村全面振兴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话题,期待本期嘉宾带领大家进行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探索乡村振兴的前沿理论与创新实践,问道县域乡村全面振兴。

  冯永忠应邀围绕“推进县域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路径研究”作了主题发言,通过政策分析、实施路径分析和西农实践分享展示了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方向和西北实例。他首先从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强调了乡村振兴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共同构成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同阶段战略目标和措施。在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后,推进县域乡村全面振兴就需要明确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实现相应的作用。

  冯永忠提出“产业筑基、人才筑本、文化筑魂、生态筑底、组织筑堡 ”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基础评价—趋势研判—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空间总览—任务策略—项目牵引—政策衔接”的县域乡村振兴总体路径框架。首先,通过基础评价和趋势研判摸清区位资源禀赋,研判当前国家间、省市间、村镇间政策的发展方向,帮助地区挖本底、明优势。然后,通过多视角梳理县域乡村存在的问题,在指导思想、基本依据、基本原则、面临问题和建设目标五个维度形成以目标为引领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形成基本思路后,可根据县域空间底图确定村庄功能定位,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定位,在国土空间的功能管控要求下,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并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来确定重点实施的任务和具体的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县域乡村应以“规划先行定方向,产业衔接配资源,三产协同提效益,链接市场找出路”为指导,发动政府、企业、群众力量做好项目牵引、政策衔接等工作。

  而对于广东地区实践来说,冯永忠认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文旅融合,在“百千万工程”机遇下建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点。他还向大家展示了乡村振兴中的十大西农实践,以学科平台建设、乡村规划编制、社会服务行动的实例为听者带来诸多启发。

  更好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圆桌沙龙环节,冯永忠、邱衍庆、叶红、邹志雄等专家学者继续围绕“推进县域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路径研究”的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就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方向和现实问题分享专业观点,共同探讨在新的时代进程中如何更好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邱衍庆从规划者的视角出发,他指出想要在县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落实乡村规划,首先要优先确立发展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确定各村的具体发展规划。借助资源价值评价系统,进一步彰显和塑造乡村价值——空间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其次是在推进规划落实中学深悟透“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建立有效乡村规划传导机制,实现县镇村一体化规划建设。秉承系统性思维,完成规划目标,合理功能布局,实现项目能落地、用地有保障、建设有秩序,建立“深调研”“接地气”“可操作”的规划工作机制。

  叶红从地区职能划分,新城镇关系思考和制度体系完善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观点。首先,在我国的大版图下,不同地区由于区位因素都承担着各自的使命:东南沿海承担着经济发展的责任;而西北地区承担着生态保护、粮食发展的责任。对于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来切实地进行规划。其次,在工业4.0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思维已不再适合新的呈现规划,要以新的城镇关系思考资源的价值定位,指定新的发展路径。所以应该明确乡村的发展类型,在建设层面更进一步,构建乡村发展的专属制度体系。

  邹志雄基于个人的乡村实践经历和企业实践经历,认为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的需求,也是公众参与下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认为在目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缺少明确方向,具体体现在资源多、作用小;路径绕、效用少;无用规划多、实际获得少。城中村和村中城的局面仅仅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外观表象,关键在于如何聚合产业,吸引人才让乡村活起来。需要注重乡村资源如何变现,在规划落实的过程中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本次沙龙由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指导,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协办。

吴志才致辞 主办方供图

冯永忠作报告 主办方供图

圆桌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