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邓雅文)11月8-9日,“中国式现代化资本理论创新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会议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献华教授主持。
深入研讨服务于共同富裕的新型资本形态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提出,党和国家对资本的认识经历了根本性转变——从将其视为资本主义特有范畴,到深刻把握资本作为市场化配置工具的中性特质,从而实现了重要突破。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郝立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简单排斥资本,也不奉行资本至上的逻辑,而是在制度优势与方法论自觉中,构建起“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资本治理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表示,社会主义资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于社会再生产与价值增值的各类资产总称,其核心特征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非公有制资本积极作用,并通过制度监管引导资本服务共同富裕。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曹东勃提出,建构社会主义资本范畴,既要深入研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经典文本,又要立足中国市场经济的生动实践,这一过程要求跨学科融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认为,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需要借助资本完成工业化转型,这决定了必须突破“资本=资本主义”的传统认知框架,形成服务于共同富裕的新型资本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范欣教授认为,资本不仅关乎经济增长,也涉及理论、政治与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引导金融资本健康发展。解放日报社原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认为,社会主义资本范畴这一提法在认知层面突破了“资本姓资”的传统教条,完成了从政治禁忌到生产要素的理论跃迁,确立了资本作为中性生产工具的本质属性。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云认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伦理前提应从三方面加以明确:资本在生产要素体系中的地位与伦理关系定位;资本与劳动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伦理规则;资本在价值分配环节中的分配正义原则。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秀辉认为,习俗经济范式以生存与风险防范为核心动机,现代经济范式则以市场竞争、制度规范和利润最大化为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现代经济范式框架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圣民提出,当代中国经济学应在“实践导向”与“分析方法”之间寻找平衡,以实践为起点,通过演绎、归纳与溯因三种推理互补,形成植根于中国经济实践的理论创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萍认为,资本运动既遵循普遍规律,又受国家形态等的制约。中国金融改革正是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以国家为主体、以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模式。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荣军表示,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产业资本与生息资本的关系,资本的国家性与全球性关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范宝舟揭示了资本运行必须接受价值引导,既要建设基于征信系统的诚信营商环境,又要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毛勒堂提出,既要承认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普遍性,更要突出社会主义所有制赋予的特殊性,还需注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程认为,社会主义资本受公有制内涵与社会整体利益导向的约束,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价值逻辑,而资本主义资本则以私有制和利润最大化为核心。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学院副教授宁殿霞提出了三重规定性:公有制为主体划定资本运行的生产关系边界;新质生产力要求赋予资本创新驱动势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资本发展的价值坐标。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会副总裁孙洪钧表示,理论反思须突破19世纪批判范式的局限,既要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纯粹市场化逻辑,也要避免回到苏联计划经济的思维窠臼。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平成涛认为,社会主义资本概念主要体现为三重辩证统一:实现从个体欲望驱动到国家意志引领的财富动力转型;构建人民意志驾驭资本逻辑的权力规制体系;确立资本作为迈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渡环节。
聚焦两类资本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露平提出三重逻辑:展现人类发展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的大历史观逻辑;追求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共生的文明逻辑;以人为本的“技术—资本”辩证发展逻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俊强认为,在资本主义体制下,技术被纳入资本增值逻辑,而社会主义资本应超越这一逻辑,使技术成为促进人的自由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力量。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熊亮提出,耐心资本作为一种新型资本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运作的独特逻辑,它注重长期投资、风险承受与价值创造的平衡。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炯认为,颜值经济并非单纯的审美释放,而是资本在身体领域的新型渗透形态。社会主义资本应引导颜值经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审美多元,实现资本的社会价值与个体自由的统一。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陈曲提出,社会主义资本通过集体主义原则重构知识生产,推动了多元文明平等对话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潘裕文认为,现代性不仅是生产扩张,更是时间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摆脱“时间服从资本”的逻辑,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理论创新的问题。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涛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分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分别作会议总结。闭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康翟主持。马涛回顾了中国经济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他希望青年学者能以更宏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学术担当,将经济哲学推向更高层次,实现真正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张雄表示,本次论坛围绕社会主义资本的生成逻辑与实践特征展开深入讨论,社会主义资本与资本主义资本的本质区别应在以下“五对辩证关系”中加以把握:劳动与资本、公有与私有、市场与政府、效率与公平、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互动关系。社会主义资本理论还应从历史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维度展开,既要揭示资本运行的一般规律,又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的制度优势和时代特征,在批判中建构、在继承中超越。
研讨会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媒体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图1“中国式现代化资本理论创新高端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主办方提供
图2会议发言嘉宾之一 主办方提供
图3会议发言嘉宾之二 主办方提供
图4参加“中国式现代化资本理论创新高端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