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杜任之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2025-1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30日,六十多位学者和特邀嘉宾齐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参加杜任之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与会同仁深切回顾了杜任之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重温了先生的贡献与成就。本次纪念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世界哲学》编辑部负责人马寅卯研究员主持。
  杜任之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1958年到哲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组副组长、《哲学译丛》杂志主编、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组组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杜任之为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现代外国哲学讨论会(史称“太原会议”),成立了中国现代外国哲研究会,恢复了停刊的专门译介外国哲学的学术刊物《哲学译丛》。主持翻译许多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撰述与主编多部重要著作。不仅如此,他还对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恢复发挥了关键作用。
  纪念会在深情的追忆中拉开帷幕。当记述杜任之先生生平的纪录片于银幕亮起,先生的音容笑貌再次鲜活。与会嘉宾们屏息凝神地观看,沉浸于先生知行合一、矢志不渝的革命人生之中。一幕幕影像掠过,先生的人格力量和思想光芒穿越时空、直抵人心,令在场人士动容感慨。

会议现场
  致辞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指出,杜任之先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对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对于现代外国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杜任之先生起了奠基性作用,他不仅创办刊物、创立学会,还主持了译介与著述、培育人才。他的学术视野广阔,不仅在外国哲学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领域亦有建树。他还积极推动社会学、政治学学科重建,其学术眼光颇具前瞻性。杜任之先生是学兼中西、作风民主、实事求是的学术领导人。
 

图 张志强致辞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江怡在致辞中指出,杜任之先生是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科与学会的主要创立者。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杜任之先生的推动。杜任之先生创立的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为中国的现代外国哲学开展学术活动在建制上提供了保障。江怡表示,杜任之先生倡导认真严肃地开展对外国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这在当时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而今,其开创的学术事业仍在延续。
  
图 江怡致辞
  主旨发言环节,杜任之先生之子杜江深情追忆了父亲的往昔岁月。他通过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生动事例,包括冒险营救党内同志、身体力行投身绿化荒山的种树等壮举,展现出杜任之先生的勇气、担当与献身精神,这也代表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卓越品格。
  
杜江发言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系统回顾了杜任之先生对中国社会学重建与发展所作的贡献。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后改为学会)创会副会长,杜先生参与了学科纲领的制定,提出“立足中国实际、批判借鉴西方、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学术纲领。他倡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问题、吸纳世界文明的开放学术理念,为中国社会学和哲学的当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树华谈到杜任之先生为中国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恢复与重建作出的重要贡献,杜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本土政治学的先驱之一。后辈将继承以杜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学术薪火,在新时期继续推动中国自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介绍了哲学所近70年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以杜任之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学人为哲学研究所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哲学所团队的后辈们着力继承杜先生唯实治学精神,积极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他强调新时代要通过跨学科融合继承杜先生的学术理念,推动学问一体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刘沪介绍了杜任之先生1924-1926年在北京师大附中的求学经历,作为“六三三”学制首批高中毕业生,附中课程严谨、思想进步,深受林砺儒校长和一众名师影响。在附中的求学经历激励杜先生参与社会活动、阅读进步书刊,奠定了其革命与哲学道路。他代表附中缅怀老校友,强调将以杜先生为榜样,坚持不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山西大学法学院执行院长李冰强深切缅怀了杜任之先生为山西大学法学院作出的突出贡献。杜先生于1946年出任院长,在动荡中坚守学术理想。杜先生的家国情怀与学术担当已成为学院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今日法学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先贤打下的良好基础。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宋晓滨指出,杜任之先生坚守本心、矢志不渝的精神与土木工程学院不忘初心、着力前行的传统相契合。他强调学院始终以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以杜先生为榜样,汲取前辈精神力量,持续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靳希平高度评价了杜任之先生在极端困难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勇气与贡献。他特别提到联合全国学者筹办“太原会议”、出版《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等举措,给当时缺乏资料的年轻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源。他强调,杜先生将现代西方哲学确立为重要研究领域是惊世骇俗之举,其行动体现了知识分子作为时代先觉者的担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靳希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指出,杜任之先生兼具革命激情与学术远见,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与学者。他思想开放、唯才是举,善于发掘并引进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展现出宽广的学术胸怀。周国平结合亲身经历指出,1979年“太原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会议不仅创立了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更吹响了哲学领域思想解放的号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罗嘉昌回忆了与杜任之先生相处的经历。他指出,自己于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杜老,早年深受其主编的《分析的时代》启发,开拓了学术视野。他评价杜老胸怀开阔,鼓励多元,为青年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引介前沿成果提供平台。杜老为人谦逊高洁,在创建学会时常退居副职、扶持他人,对学生真诚指导。他认为,杜老不仅是革命型学者,更是一位具有宽广情怀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首先以复旦后学的身份,向跨越半世纪的校友杜任之先生致以崇高敬意。他谈到,从纪念册中深刻感受到了杜老身上那种“感人的简单性”。李河回顾了《哲学译丛》曾三度停刊又三次复刊的曲折历程,自己于2000年接任主编后,努力使刊物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这正是在杜老开拓的基业上继续前行。
  最后,原中国中旅集团、中国国旅集团副董事长张北英先生特别回顾了杜任之的三项突出贡献:一是1937年任太谷县长时,全力支持创建太谷抗日游击队,提供枪支经费并协助培训八路军干部,该部后来发展成为解放军的重要力量;二是主持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时,聘任进步教授;三是新中国成立后,杜任之先生转向学术开拓,倡议并筹建学会与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恢复与重建奠定了基石。
  本次纪念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协会联合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与《世界哲学》编辑部联合承办。杜任之先生的家人、所外特邀人士、哲学所领导、相关研究所和学会负责人、第一届全国现代外国哲学讨论会(太原会议)参会代表、杜任之先生学习和工作过的学校和院系代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人员与出版社和媒体代表出席本次纪念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卢怡 房月晴/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