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1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11月7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奎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第一、二阶段分别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宇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马力主持。
  杨奎表示,当前正处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他认为,学校将持续加强相关学科的创新团队与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通过有组织科研,着力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以扎实的科研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切实履行好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职责使命。
  在专家研讨环节,七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董振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原则,其文化底蕴深植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性思维。他强调,“两个结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由此诞生的新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所在。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华文化为“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辨析了“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展开形式,而“现代性”是其精神内核的表里关系,并厘清了从“主体性”到“文化主体性”再到“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逻辑演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构建提供了清晰的学理阐发。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表示,面对复杂现实,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理性精神与唯物主义态度,立足真实而全面的社会境况,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或脱离实际的空泛论述,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的思想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表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从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文化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文化体用贯通的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境界,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院长吴向东系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性,并从文明性的角度出发,指出其本质是区别于西方对抗性文明的“建构性文明”。通过辩证理性、关系思维和共同体原则三大文明特质,他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何以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形成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区别。这对我们理解和推进当下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衍社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在联系,从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丰富内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厚羿代表学校学术创新团队汇报建设情况。该团队作为学校重点支持的科研力量,由杨奎副校长担任负责人,汇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旨在推动学科发展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与会学者表示,本次会议为进一步明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与核心要义,进一步勾勒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丰富内涵与独特标识,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与方向引领。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