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2025-1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5年11月9日,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秘书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召开,主题为“新文明生命体与哲学创新”。

  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哲学类本科学生自主投稿及14所哲学基础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高校荐稿350余篇。经三轮专家盲审评阅,最终遴选出获奖论文90篇,其中一等奖论文6篇、二等奖论文19篇、三等奖论文25篇、优秀奖论文40篇。
  
大会会场 图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并致辞。林尚立表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文明传承的根基。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强烈的现实关怀、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哲学拔尖人才。他表示,在哲学领域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为先、重视深度学习、锚定发展实践、强调开放创新。希望大家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在原典研读中汲取思想养分,在火热实践中捕捉真问题,以交叉思维开辟新领域,以开放胸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做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世界的重大问题、应对时代的崭新挑战,给人类以智慧、给发展以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主持 图
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 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介绍了哲学领域“101计划”建设举措和拔尖人才培养成效。他表示,哲学领域“101计划”在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团队、核心实践项目四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未来将持续推动哲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和阐释“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培养兼具扎实的学术能力与深厚的实践素养的优秀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 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2级强基计划专业本科学生任彦杰作为学生发起人代表,宣读《“新文明生命体实践学社”发起倡议》。“新文明生命体实践学社”是以哲学院各年级学生为主体、联合多学院同学发起成立的学生社团,社团宗旨为“探索文明演进,传承中华文脉,融合理论实践,赋能青年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宣读第二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人才培养学术论坛的获奖名单,并推介《我们在这里仰望星空——首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录了27篇2024年首届哲学领域“101 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中的优秀论文。
  林尚立、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钟真、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党委书记蒙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翟江虹为获奖作者颁奖并合影。
颁奖合影 图
  主论坛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朱书贤、吉林大学张宇轩、南开大学张鋆豪、北京师范大学李真、复旦大学许若鹏5位同学作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黄志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龙、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震、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朱清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康孝军担任点评嘉宾。点评环节中,嘉宾与报告人展开深度对话,在肯定报告的同时,也围绕分析视角、理论深度与论证逻辑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下午,五个平行分论坛举行,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解读与时代阐释”“中国哲学的古典智慧与现代表达”“西方哲学问题的理性传统与文明互鉴”“应用哲学的价值向度与治世之理”“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
  本届论坛通过搭建校际深度交流平台,激发当代青年学子的学术热情与创新思维,有力推动了哲学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推动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哲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哲学领域“101计划”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导向与文明视野,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时代哲学拔尖创新人才。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高校的一百五十余位师生同聚人大,共话哲思。
  (主办方/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