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0日-21日,第十届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南开大学哲学院召开。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的社会文化批判”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开幕式上,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李营在致辞中表示,论坛的举办是南开哲学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初心的生动体现,彰显了高校在技术变革浪潮中主动担当的学术情怀。《世界哲学》编辑部负责人马寅卯研究员在致辞中谈到,“没有一种哲学不在世界之内,没有一种世界不需要哲学。”他肯定论坛主题直击数智时代核心议题的现实意义,期待不同领域学者借助这一平台充分交锋,让理论思考既扎根学术深度,又饱含现实温度。《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主编时世平用“感恩、赋能、托举”三个关键词勾勒了论坛的价值导向,“感恩”是对刊物与南开哲学院深度合作的回望,“赋能”直指论坛聚焦数智时代文化议题的现实价值,“托举”则寄望以学术平台凝聚力量,推动学界以哲学智慧破解现实难题,为相关研究开辟新起点。
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劳动异化”“数字身体重构”“社会文化批判”等议题展开。
论坛开幕式
从胡塞尔、马克思和梅洛—庞蒂的理论视域出发,说明了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相互关联的可能。浙江大学研究员、长聘副教授马迎辉分析了现象学在今天需要面对的跨学科状况,强调胡塞尔的流形理论不仅是综合马克思哲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的重要连接,更是理解当代人工智能计算生成原理和在多学科中延展现象学方法的要切之处。复旦大学教授吴猛论述了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三个认识论前提:其一是对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认识对象的自觉;其二是对理论实践过程之严格性的理论自觉;其三是对彻底唯物主义的证成,即将理论实践理解为历史性现实运动的特定结构在马克思理论实践推进中的“具身性”存在。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王雨霏报告了其与刘贵祥教授合写的文章,将身体问题视作马克思和梅洛—庞蒂思想对话的交叉点,指出身体问题在二者那里都指向了对传统二元论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分析了二者间的差异。在评议阶段,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奚颖瑞就现象学的跨学科问题、胡塞尔流形理论的划分与关联、马克思哲学与现象学的亲和性与张力,以及身体问题在梅洛—庞蒂和马克思理论中的位置等话题与三位报告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聚焦“数智时代”核心议题,探讨身心关系、记忆技术、算法控制等前沿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张立达围绕“强人工智能何以可能”指出,人工智能体或可通过意向无限性获得人类自我反思能力,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可转化性是类人心智算法化的哲学基础。南开大学副教授王亚娟梳理了具身性问题的哲学与科技脉络,指出福克斯应对数字演化技术挑战的具身性辩护,既肯定其批判第一人称亚个人水平意识研究路径、以具身性构建“我—你—它”三元结构的做法,也指出该结构因将“它”窄化为“我—你”中介而存在解释力局限。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魏琴分析斯蒂格勒对胡塞尔《几何学起源》的技术现象学诠释,认为文字作为记忆技术是几何学理念客观性的载体与前提,当代记忆技术范式转换下生活世界遗忘问题仍具时代价值,且斯蒂格勒打开的现象学技术之维对解决数字时代精神危机有重要启发。浙江大学王鑫怡结合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理论,指出数字信息时代抽象统治在经济、认知、存在维度的加深,认为出路在于破除算法隐形控制,实现主体对自身时间性与主体性命运的自觉掌控。
评议环节,马迎辉就“人与人工智能认知结构差异”“数智时代人工智能与个体性、无限性关系”等问题提出思考并与报告人对话,推动相关主题深入研讨与澄清。
论坛第一日现场
马克思、海德格尔与中国传统哲学。西安交大教授杨栋指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问题存在“长期讨论却缺乏明晰合法性”的矛盾,认为“承认性建构”的历史考辨可确立面向未来的有效问题意识。南开大学副教授夏钊提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均关注现代技术对“主体性”的强化及主体内在性过剩问题,且都给出平衡“对象—主体”“外在—内在”关系的路径,强调重建人与对象的深度联结。中山大学张晋一认为,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的颠覆与《易经》哲学的世界原初划分方式,虽内容不同但形式完备,为不同哲学体系的交流发明提供可能。南开大学博士生李龙指出,布洛赫对海德格尔“畏”概念的批判中存在看似矛盾的“虚无”评价,此矛盾可结合其谢林晚期哲学背景解释,但仍遗留“实存开放性与理性确定性”的两难。评议阶段,南开大学副教授侯振武指出各位报告人在“世界”“主体”“物质”“技术”等关键概念上的沟通可能,四位报告人就此展开回应与讨论。
马克思与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与列维纳斯及欲望辩证法的关系。奚颖瑞提出,“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觉”是马克思《博士论文》时间观的核心,以此为基点对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时间观的对照研究,具备现象学解读的可能。宁波大学杨文默认为,马克思继承并发展黑格尔颠倒谓述关系的辩证法,将生产确立为首要本体论谓词,借“政治经济学批判”摆脱了德国思辨唯心主义与哲学人类学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唐祺林梳理了列维纳斯哲学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相似的“意识现象学+观念论形而上学”双重结构。山东大学于潇指出,德勒兹与加塔利发现俄狄浦斯结构的辩证欲望关系,“反俄狄浦斯”哲学既颠覆传统欲望主体观,也为数字时代抵抗技术控制、保持生命创造力提供启发。评议阶段,夏钊就“德国思辨观念论下的辩证法线索”“黑格尔后期工作与《精神现象学》的关系”“主体与差异性的关系”等问题与报告人交流。

论坛第二日现场
聚焦法国现象学传统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议题。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邓刚考察了当代法国现象学家巴巴拉斯的生命现象学中的“感通”概念,认为主体源于与世界的分裂对立,唯有通过感通可克服此分裂,而感通还涵盖伦理与宗教面向。上海大学肖宛直分析巴迪欧对萨特、拉康身体理论的综合,指出萨特陷入自我与他者困境、拉康持反身体立场,而巴迪欧借唯物辩证法展开真理身体的客观性,又在其形式化建构中彰显身体主体性。复旦大学刘诗昭从身体哲学与社会理论的张力切入,讨论布迪厄、恩佐・帕奇依托传统现象学与梅洛—庞蒂理论,以“惯习”“躯体—身体”为核心对社会哲学的重释,提出社会理论需以“现象学式反思”考察身体与社会构建的关系,避免抽象化。上海交通大学章骐成探索数智时代身体、劳动与技术的关系。评议阶段,吴猛与四位报告人围绕巴巴拉斯理论新意及个体性疑难、巴迪欧理论内在张力、布迪厄与恩佐・帕奇理论间关系、“身体占有”理论与社会情形的关联性等问题展开交流。
围绕新康德主义与批判理论的关系、海德格尔与卢卡奇比较等议题展开深入交锋。西安交大李晶聚焦马尔库塞前期批判理论的“肯定性”面向,认为其体现在对理性及人类解放可能性的肯定中,并关联于他对康德哲学的解读。西南财大王姗姗系统比较卢卡奇与海德格尔反思、克服主客二分的差异与潜在互补。北京大学檀健哲从“对象性”概念切入,检视新康德主义与胡塞尔的复杂关联,揭示新康德主义框架下卢卡奇对胡塞尔的“误解”及其中的可能对话关系。南开大学罗海铨比较二者“物化”理论,从物化关联的历史性问题,分析早期卢卡奇与海德格尔的问题趋同与思想共振。评议环节,发言人辨析了“物化”“对象性”“技术”等概念与结构问题,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的关联及差异研究。
本次论坛由南开大学哲学院、《世界哲学》编辑部、《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下届论坛将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期待未来学者再度相聚,以哲学为钥,共同回应技术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新命题、新挑战。
(南开大学哲学院李龙、杨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