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道德与文明》杂志社、辽宁大学哲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在辽宁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为主题,恰逢创办十周年之际,论坛立足十年积淀,聚焦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伦理议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时俱进的理论活力。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历史省思与未来进路
本次论坛,既是学术共同体砥砺前行的见证,更是迈向新阶段、构建新格局的起点。开幕式上,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介绍了学校及其哲学学科发展概况,并期待各位与会学者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从大会主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出发,指出当前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人类未来文明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杨义芹在肯定论坛十年间思想交流之重要功能的同时,期待在深化理论根基、回应时代挑战及推动理论创新方面开启新起点。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李义天在回顾论坛十年发展历程基础上,倡议共建“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推动论坛进一步制度化、学术化和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张霄展示了论坛以往在丛书出版、辑刊发布及国际期刊创办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申请CSSCI收录、出版国际专刊和举办国际论坛等未来规划。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刻呼应并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的这一主题。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批判性继承社会历史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实践性与科学性的道德理论体系。与会者聚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元问题、核心范畴及理论特质,通过辨析关键概念、梳理理论逻辑,夯实学科理论根基,明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特性与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元问题方面,吉林大学曲红梅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什么”,通过否定性路径探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特内涵与理论合法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元问题涉及双重维度: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及在何种意义上是“伦理学”,二者不可割裂,理解的关键在于把握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伦理观。中山大学卢俊豪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中的“初始问题”和“前置问题”,提出以“实践”为核心的应对路径,并以此为逻辑基点,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界定为一种“广义伦理学”。这种“广义”包含双重维度:一是对“道德”秉持“非理念化”“非部门化”的“整体论”认知,打破对道德的片面化解读;二是对“伦理学”这一知识门类,采用实践人文主义导向的问题性学术建构方式,凸显伦理学的实践属性与问题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指出当代政治领域围绕规范原则对错的陈述混乱源于政治伦理研究中应区分三个易混淆的核心问题,即“正义是什么”“国家应当做什么”“应当促成哪些社会事态”。正义概念不等同于“国家应当做什么”的概念,也并非是促成特定社会事态的唯一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王强基于黑格尔对现代伦理困境的洞察,揭示伦理生活从“家—国”向“市民社会”契约制的转向,指出其伦理悲剧源于等级冲突。依据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的教化作用,主张通过社会制度变革实现伦理和解。厦门大学徐梦秋系统剖析规范性概念,析分上指出其含普适要求、禁止性等多元要素;来源上区分发生学与合理性层次,并探讨外在主义、内在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论证路径。上海财经大学张琳琳重审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分析了自我决定、对象化与互惠性。辽宁大学姜人月围绕“脆弱性”概念演变,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生命领域的应用。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质方面,西南大学任丑指出,马克思伦理思想以批判精神为起点,自由精神为灵魂,实践精神为目的,旨在通过劳动与自由联合体实现人类解放,为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基础。厦门大学杨松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吉林大学王安鑫在探讨凯•尼尔森语境主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的道德哲学基础上,对马克思整体思想与道德观念特质做出了系统性辩护。东南大学李家祥指出勿在判断资本主义新变化中以道德理由替代阶级利益,遮蔽了无产者联合的必然性。天津大学魏金鹏指出《论犹太人问题》蕴含的人文主义与生命政治路向对思考人类世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关键意义。东北农业大学周彤分析了列宁共产主义道德观生成理路、当代启示,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共产主义特质。浙江大学李明岳论述了启蒙到历史唯物主义伦理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审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其实践性与科学性始终关注时代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劳动形态、社会结构及人的存在方式正经历重大转变,同时也带来算法正义、数字鸿沟、技术异化等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与会学者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直面AI、数字技术引发的伦理挑战,探讨技术发展与人类价值、社会关系、劳动形态的辩证关系,寻求技术进步与人类解放的平衡之道。
在技术发展与劳动形态方面,辽宁大学吕梁山立足于“劳动是谋生手段”与“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两重核心内涵,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显著推动了“避免劳动复杂性”的进程,却也导致人类对其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人类必须警惕对其过度依赖的风险,在技术发展与人类能力保全、价值实现之间寻求平衡,确保技术进步始终服务于人的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隽认为生成式AI的道德推理是特定生产关系的数字化投射,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需变革生产关系、重构道德知识并强化人的主体性,以使其服务于人类全面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高斯扬聚焦算法应用与认知理论,分析了大模型幻觉的认知伦理检视及其超越路径。辽宁大学王宇明论述了关于专用人工智能异化的政治哲学思考。辽宁大学方诗慧基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审视了数字时代资本剥削的新样态。
在技术发展与人类价值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指出,人工智能伦理需基于马克思“世界第二本原”(人化自然)和“人的第二本性”(社会习性)的辩证关系。AI作为“第二本原”的革命性延伸,将重构世界并重塑人性,其核心是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伦理革命,必须坚持人类主体性、变革社会关系,以应对异化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东南大学庞俊来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技术范式演进,基于“人机之别”解构AI的理性道德必然性,提出重构以人为核心的“感性—理性—德性”存在者的道德偶然性世界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符海平指出在数字时代,马克思时间观对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与意识形态载体的揭示为批判技术拜物教、克服时间异化及实现人的时间主体性复归提供了理论规范与价值指引。南京师范大学张燕依据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探讨了AI时代人的全面解放之可能与限度。四川师范大学路强从硅基伦理到“合体”之善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视野下的伦理变革与道德反思。复旦大学刘伟兵探讨了“人工智能会生成意识形态吗?”问题。关于人工智能价值对齐问题,湖南大学胡桂银、华南理工大学彭小兰分别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算法推荐等不同角度做出论述。此外,大连海事大学杨之林基于马克思主义视域,审视了数字永生的主体性问题及其伦理反思。
在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东南大学王珏提出,伦理“大科学装置”是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国家级智能平台,依托“一库(伦理数据库)一脑(伦理大模型)一环境(协同研发验证)”三大支柱,旨在支撑伦理知识解析与应用,推动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的自主突破与实践转化。暨南大学魏传光指出,技术封建主义是数字资本主义的封建性症候,表现为数字寡头通过技术垄断形成“数字领主—农奴”式依附关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框架,从生产资料垄断、阶级支配和意识形态三方面批判数据剥削、技术暴力与虚假正义,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推动数据公有与算法透明,构建数字文明新形态。东北大学朱春艳阐述了福克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融合德性与信息伦理学,构建数字伦理学。其核心是通过批判数据剥削、倡导平台合作社与绿色算法等,寻求数字时代的正义、共享与可持续发展,但实践可行性仍需完善。南京财经大学陈翔围绕伦理决策阐释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追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符越关注赛博朋克与共产主义的对比,探讨了智能社会的未来图景。
(辽宁大学哲学院李广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