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范国虎)8月12日上午,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广东社科联)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就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助力全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主战场听取意见建议。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出席并讲话。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翟理祥,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小欣,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延明,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郭德焱等出席会议并先后发言。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主持会议。
分享创新路径
座谈会上,翟理祥介绍了广东药科大学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夯实人文社科发展根基,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提升成果产出质量,以平台团队为支撑强化人才聚集效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成果转化应用的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着重展望了学校实施“医药人文领军人才计划”、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体系的广阔前景。建议省社科联继续加强统筹谋划,加强精准指导,辐射带动学校持续在助力主战场打胜仗上展现新作为。
张小欣从聚焦引育人才团队、打造智库平台、强化交叉融合、培养拔尖人才等方面,介绍了赋能区域发展的“暨南路径”,建议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资源,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布局密切协调,将办学特色转化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源源不断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多暨大智慧和力量。
王春超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在优势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建议完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办法、加大省社科青年项目支持力度、增设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专项成果奖,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被看见”的机会,助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青出于蓝”的科研成果更好赋能广东高质量发展。
孙延明提出,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引才方面,一方面要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引育工作,依托AI大模型等技术手段,绘制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人才图谱,精准掌握人才分布与结构,提升引才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深化有组织科研,围绕重点产业链,以创新链建设为核心,推动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数字链等多链融合,引导专家学者在全省经济、科技、社会主战场上经受全方位的锻炼、成就经世致用的梦想。
郭德焱认为,应把关注“广东的人才”与“研究广东的人才”统筹整合起来,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研究广东学者信息库”,建设“泛广东学术共同体”;通过启动“南方智库”研究专项,破除地域限制,汇聚顶尖智慧;可考虑实施“学术种子成长计划”,让来自全国的青年学子在论文选题之际便与岭南结缘,将学术生涯的“第一颗纽扣”系于岭南大地;构建“以奖促研”成果转化新机制,进一步激活创新创造动能。
推动有组织科研
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陈晓运建议实施“千百计划”:组织千名社科工作者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实践,形成“一县一策”定制化解决方案库;探索制造业“顶岗研究员”机制,每年选派百名学者进入头部企业研发与战略部门,参与技术伦理评估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东省社科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游霭琼认为,建设数字人才强省应在摸清底数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重点领域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加紧数字化基础人才培养、全面实施数字技术技能提升培训、以产汇才厚植产业基础、优化数字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综合用力,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数字人才发展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亚月汇报了学校立足强农兴农使命,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形成具有华农特色学术研究领域方向,打造具有华农特色和鲜明地域标识度的人文社科研究集群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有关情况,建议建立“需求共提、平台共建、团队共组、项目共申、成果共享”的深度协同模式,推行“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项目形成机制,更好彰显学术赋能能力。广东财经大学科研部部长王方方介绍了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平台建设情况,建议包括省社科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类科研平台要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提升科研集约度和成果显示度为导向,统筹汇聚优质科研力量,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重点加强对潜力科研项目的系统性扶持,在产出大成果、有用成果上展现硬核实力。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何琬冰介绍了中大通过实施教研型教师“预聘—长聘”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激活平台发展动能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有益启示,建议持续推进跨学科联合研究院建设,以做优平台为支撑实施有组织科研,通过打造高端智库群带动决策咨询水平实现新跃升。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副处长蓝满榆认为,可设立长周期基础项目、人才工程项目、团队项目以及中青年优秀社会科学家等多种举措,对人才成长给予更多关注支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学校工科优势领域的交叉融合,深化跨学科研究,加快推进研究新范式转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部副部长古小东表示,广外始终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强化多语种布局,深化学科内涵、拓展学科边界,重点构建区域国别研究、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与人工智能五大交叉学科集群,将坚定不移推动多学科深度融合,厚植学科交叉优势,切实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支撑能力。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副秘书长王嘉庚建议,要强化前沿理论与新技术融合,构建智能社科新范式;打造跨学科“社科+”队伍,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推动社科赋能实践,构建“理论—实践—转化”生态链。
李宜航在总结讲话表示,近一个时期以来,广东省社科联以大纵深推进应急性、前瞻性、储备性研究为切入点,聚焦12大业务板块多措并举推动9大转变,实施“系统性变革、集成式重塑”,旨在进一步把社科联所能、专家学者所长与全省所需有机贯通起来,更好在助力全省经济、科技、社会主战场中交出合格答卷。李宜航认为,在异于以往的场域里繁荣发展社科事业,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意义重大,一刻不停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正当其时,心无旁骛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前程远大,应当在直面问题中解决问题,以纲举目张的转变带动其他方面成体系实现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