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王玥 )2023年7月15日至16日,中国人学学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北林业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意蕴与人学解读”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25届年会在哈尔滨举行。
2023年7月15日,“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意蕴与人学解读”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25届年会开幕式会场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迟宝旭致辞
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震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关键时期,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特色开展交流研讨,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务实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希望这次全国人学学会的学者们在冰城哈尔滨碰撞出热烈的思想火花,创造更多的学术成果,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震致辞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在致辞中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的光荣传统与建设情况。他表示,东北林业大学秉承“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弘扬“以林育人”的特色文化,建校七十一年来坚持生态报国理念,全面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东北振兴需求,现已发展成为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同时也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他结合会议主题指出,生态文明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使命;从人学的视角探讨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文明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理论增长点。他希望与会学者积极探讨,充分交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致辞
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丰子义教授在致辞中,就会议的主题和讨论的议题做出三点阐释。一是,关于生态与文明的关系问题。文明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一方面体现为人对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为这种关系的“化人;二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在生态维度上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原因就在于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必然要坚持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是,关于生态文明观变革的问题。我国生态文明观实现了从生产到生命再到生活的范式转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他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中讨论生态文明恰逢其时,人学研究应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思想智慧、提供学理支撑。
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丰子义致辞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宋吉红主持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学术交流基地”揭牌仪式,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王宏宇与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为交流基地揭牌。
“黑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学术交流基地”揭牌仪式,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王宏宇与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为交流基地揭牌。
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南开大学哲学院阎孟伟教授以“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为题指出,只有准确把握人民需求的多样性,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解决资本逻辑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明华教授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的现代化”为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人才红利体现为充足的人口数量、良好的人口质量、合理的人才结构的统一。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新夏教授以“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为题指出,生态文明的发展本质上依靠人、为了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人的需要进行重新定位,限定不合理的拓展性需要,发展合理的拓展性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罗文东研究员以“秉持开放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指出,开放包容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正确道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具有世界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袁祖社教授以“‘实践的生态型人学’的理论创制及典范性意义”为题指出,实践生态人学的创建需要树立敬畏自然的观念、领会人类学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走向生态化的技术生存、约束资本逻辑的发展。
“生态意蕴与人学解读”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25届年会大会发言现场
在第二场大会发言中,中国文联庞井君教授分享了“当前我还在思考的几个社会价值论的基本问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亚文教授围绕“论中国精神的几个前提性问题”展开了论述。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英健教授从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学意蕴。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田启波教授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高惠珠教授探讨了关于“人学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议题。
大会现场
在第三场大会发言中,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沈湘平教授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段虹教授探讨了正确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导向和特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分享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建设问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白刚教授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蕴含着使人民美起来的深刻的人学意蕴。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有7场大会主题发言,同时设有3个分会场进行了6个时段的对话和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学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学解读”、“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人学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美好生活的实现贡献思想智慧。
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