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评】孟子学新探暨《孟子通释》

张志强等读李景林《孟子通释》

2022-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

  李景林老师《孟子通释》这本书的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这本书虽然是用一种叫做随文解义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这种随文解义却是克服了过去的注疏体的局限性,它是有一种通义在里面的,就是说书中每一段解释之间具有一种贯通性。这本书的写作对于今天的古典学研究来讲是有一定意义的。过去我们要读《孟子》的话只能是通过注疏,然后自己去看文本。现在有了李老师这本《孟子通释》之后,就给我们呈现了孟子思想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孟子》一书的体系性、贯通性有更好的把握。所以我觉得《孟子通释》也可以叫做《孟子通义》,这样的一种写作有点像是皇侃《义疏》的味道,包含皇侃《义疏》的这个体例特征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古典学的写作来说是有一种突破性的意义在里面。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本书用现代的方式复活了皇侃义疏,包括《校雠通义》、《文史通义》的精神,所以是特别重要的一本著作。另外,在读李老师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作为序言的“孟子通论”以后,我感觉书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于孟子的思想中关于情和理的论述,“能知一体”、“知情一体”、“感应之几”的描述特别能够刻画出孟子的思想特征。在孟子的思想当中,其实已经具有了非常成熟的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之前的思想的一个总结性的意义,就是把中国哲学或中国文明的义理性特质,通过这种“能知一体”、“知情一体”、“感应之几”的意义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揭示,也可以看到孟子在整个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李振纲:

  《孟子通释》一书在序言中对孟子学派的源流、内涵、特质、贡献等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极有分量。其书采用篇章体,从字里行间发力,兼顾《孟子》文本的字面义、涵义和引申义。这种结合是研读经典的典范。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李老师这本书立足于经典诠释来阐发孟子哲学,超越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经典注释。同时,他又避免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空泛之弊。《孟子通释》这部著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化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而且对于当代儒学研究的创新有非常巨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丁四新:

  李景林老师《孟子通释》这部著作的写法是前人都没有做过的,通读此书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教益。李景林老师长期从事于孟子研究,具有很深的孟子情结。他研究孟子30年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这是很不容易的。可以看出李老师是很推崇孟子的,他对孟子的推崇主要有几点:第一个是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好几篇文章进行阐发。第二点是孟子的道统论,他特别关注《孟子》最后一章。第三点是思孟学派之间的关系,这是他特别关心的地方。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

  李老师的《孟子通释》是当代孟子学的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的一个研究成果。这本书把李老师对孟子哲学的探讨跟《孟子》文本的脉络结合起来,可以讲是做到了语境化与哲学性的结合。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也表达了很多独特的观点,比如说关于超越性的问题。李老师用了一个“一千人”的概念讲出了中国思想当中的超越性的、独特性的“我”。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宋立林:

  李老师关于早期儒学的研究尤其是教化儒学和心性论的研究对我个人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孟子通释》这本著作出版以后,正赶上我和研究生们一起读《孟子》,所以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我在孟子的人性论上没有太多研究,但是大家知道,在孟子的性善论上的研究有很多分歧,比如,是性本善还是性向善问题,引起了很多争议。我和李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性本善论。所以在我读李老师的这个著作的时候,我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共鸣,而且更多的是在李老师的层层分析推进中,在义理的解释上,都给我很深的启发。

 

  (本文根据“孟子学新探暨《孟子通释》”学术研讨会会议发言整理。) 

关键词:《孟子通释》;孟子哲学;《孟子》;教化儒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