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院“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系列讲座

先刚:黑格尔哲学是“无前提的”吗?

2022-0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2年5月13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系列讲座隆重开场。第一场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刚教授主讲,主题是:黑格尔哲学是“无前提的”吗?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

  讲座伊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策划“黑格尔与现代世界”系列讲座的情况。他谈到,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绝境,当前世界最大的绝境是规范秩序的加速瓦解。这一点,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重建现代规范秩序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因而更加凸显。然而,不管人类历史处在何种困境之中,哲学家历来都没有放弃探求人类如何走出绝境的道路,始终自觉承担着一项“未完成的现代性的事业”。黑格尔,这个被卡尔?波普尔视为“开放社会的敌人”和“通往现代极权主义的桥梁”的哲学家,却同时又是第一个以现代性作为问题来思考的哲学家(哈贝马斯语)。虽然有些学者把黑格尔视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但不得不说,黑格尔保守的依然是自由与正义的人类伦理精神财富,他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依旧是我们探究未来人类之历史命运的不可获取的思想资源。黑格尔虽然把人类历史之命运寄托于世界理性精神,但他同时对自身难保的现代理性是否能担负得起这一重大使命始终保持怀疑。因此,同黑格尔一起,从思想上捕捉现代世界的精神原则,指证我们时代的困境及其特点,分析现代世界分裂的原因,寻找克服理性精神之二元分裂的和解力量。

  目前在中国,黑格尔哲学研究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法哲学等领域的重点方向。如今一大批从海外留学归国的青年学者,与国内培养的学者一起,成为了我国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该系列讲座邀请其中的知名教授和青年才俊,期望他们的青春思想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点燃理性之光。

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刚教授作讲座,主题为:黑格尔哲学是“无前提的”吗?

 

  讲座中,先刚教授主要围绕着“黑格尔哲学究竟是不是,或如果是的话,在什么意义上是一种‘无前提的’ (voraussetzungslose)哲学”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他首先对“无前提性”问题是如何成为19世纪以来方法论、认识论、科学理论等领域一个核心关键词进行了思想史梳理。黑格尔的文本(《逻辑学I》和《小逻辑》)表明:黑格尔以怀疑一切的决心要开启一种彻底的无前提的开端。然而,黑格尔这一鲜明的“无前提”的思想主张却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争议。就此问题,先刚从整体上勾勒了哲学史上四种反驳黑格尔这一主张的基本观点以及两种为黑格尔这一立场所做的辩护。

  接着着,先刚就所涉及的“前提”、“开端”、“本原”、“无前提”、“无开端”、“无前提”等表达做了初步的概念澄清,在这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之后,他开始梳理从古代哲学一直到黑格尔哲学“无前提问题”是如何构成整个哲学史的思想主题和发展动力的。通过详细文本分析和脉络考察尤其强调了古代哲学、柏拉图、笛卡尔等在此问题史上的突出意义。先刚教授认为“作为无前提者的本原”古代本原学说的基本可以理解为是“有本原无开端”的,而柏拉图哲学虽然展示了柏拉图哲学对“无前提者(本原)”的探索,但从近代哲学的立场来看,柏拉图的善的理念(无前提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考的开端,而只是后来找到了一个“无前提者”,换言之,这一“无前提者”只是一种单纯的结果。因此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在理论上还存在着“独断论”的风险。

  那么,黑格尔如何避免一种本原学说在形式上作为开端的困难呢?先刚教授分析指出,黑格尔虽然明确意识到笛卡尔之后要在哲学里找到一个开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还以一个“独断决定”或“不管一切的自由”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决心:“哲学必须明确一个开端……必须把思维当作思维”,即思维以自身为开端。更重要的是,黑格尔还明确表示:纯粹思维作为开端是有前提的,它是一种通过中介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在此,先刚教授提醒我们注意,开端是有前提并不等同于黑格尔的哲学也是有前提的,因为黑格尔要极力证明:“那个被当作开端的东西,依赖于这个根据,并且实际上是有此产生出来的”。一言以蔽之,“前提同时是它自身的结果”,这是把握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无前提的哲学关键之处。先刚指出,如果我们把不前提看作是一种绝对地外在于哲学之外的、被给予的东西,而是将其看作位于哲学自身之内的,也就能很好这一关键点了。黑格尔是通过一种从直线性思维到圆圈式思维的转变,把前提变成结果,即真正的无前提是把前提“扬弃”掉。

  前提是如何变成结果,这又是如何可能呢?对此,先刚回溯到“前提”的本意,指出“前提”的基本含义是“预先设定(Voraussetzung),或设定在先”。而“设定”(setzen)的含义是“接收给定的东西并将其固定下来”,因此它并没有“创造”或者是自我生成某种东西的意思,这一点在费希特的哲学中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先刚认为,费希特哲学的开端就是要找到这样的知识学原理,但由于费希特只找到哲学的开端不能变成结果,本原行动只能证明“我是一切”而不能证明“一切是我”,因此到了黑格尔的本质论的辩证法,我们才看到了开端变成结果、“有前提”变成“无前提的”的可能性。因为在黑格尔哲学中,“设定”本身包含了一种“预先设定”的含义,通过辩证法的自身运动实现了“预先设定”自身扬弃。正是如此,黑格尔才认为以往的哲学从一种知性思维的方式出发片面地把“预先设定”当成一种单纯的、绝对的前提,即“外在反映”。由此,先刚得出结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无前提”的哲学。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庄振华教授作评议

  在讲座的评议环节,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庄振华教授首先回顾了讲座中的精彩内容,如先刚在讲座中强调:“古代哲学有本原无开端”,“笛卡尔哲学有非常明确的开端意识但是没有本原”,“神秘主义像放冷一样以内心启示或信仰作为开端”,“黑格尔认为,本原也应当是开端,对那思维而言是前提的东西,也应当是是思维进程里的第一位东西”等等。随后,庄振华勾勒了这四种近代科学模式是如何思考开端和前提的问题的图景,即文艺复兴时代近代早期的“自然之数”的科学架构,“笛卡尔-斯宾诺莎-费希特”式的用“外在反映”(黑格尔语)去设定一个自然前提而演绎出科学世界和知识世界的科学模式,以及本场讲座探讨过的黑格尔哲学,还有超出了黑格尔所批评的“外在反映”的谢林的“肯定哲学”对整个近代科学模式的追问也为我们思考前提和开端的问题提供了另一条理论路径。最后庄振华通过补充说明黑格尔逻辑学中“本质论”的“前史”(“存在论”)和“升华”(“概念论”)是如何看待开端和前提的问题,由此大大扩宽了本场讲座涉及问题的论域。

  在答疑环节,有听众提出“无预设是不是同样也是一种预设?”、“黑格尔哲学中的反映(reflection)能否翻译成反思?”、“为什么精神现象学要从感情确定性出发?”、“黑格尔这种无前提的哲学对于我们生活有什么启发?”等等问题,先刚教授也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简短而深刻地回答。

  本场讲座受到了学界同仁的关注,“腾讯会议”数据显示参加讲座人数1000多人,通过哔哩哔哩的平台在线聆听讲座的有4300余人。

 

  (作者系上海大学哲学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