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美学

曾繁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山水写意园林之美学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2019-02-12 来源:《文艺研究》

Naturalism in Artificiality:The Aesthetic Idea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s in Landscape Gardening

  作者简介: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原发信息:《文艺研究》第20187期

  内容提要:山水写意园林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精华。它产生于汉末魏晋之时,根源于中国“天人合一”之文化精神,追求清远意境与“韵外之致”。计成之《园冶》集中揭示了山水写意园林的艺术特征。“境仿瀛壶”即意境创造是山水写意园林的造园目标;“巧于因借”是其自然观;“精在体宜,宜居有方”是山水写意园林造园之宜居观;而虚实蜿蜒、充满生机则是其艺术生命观。山水写意园林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普适意义,作为中国古代生态美学的智慧结晶,可为当代生态美学建设提供重要资源。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6ZDA111)成果。

 

  中国园林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瑰宝。中国园林包括皇家园林、宗教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三大类。私家园林多处于山水之中,为文人墨客息心遣兴、畅神舒怀之用,故可称之为“山水写意园林”。这类园林最具中国特色,最能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精华。本文以计成的《园冶》与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为主要依据,着重探讨山水写意园林的造园艺术理念与审美特征。

  一、畅神写意,天人合一 ——造园之文化根源

  “写意”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技法之一,相对于工笔画来说,写意画不追求细节逼真,而是以简劲的笔墨表现对象的情趣和画家的意趣。中国写意画以自然山水为重要表现对象,由此产生出写意山水之类的画种。山水画兴起于汉末魏晋时期,当时,由于儒教衰落、政治动荡,加之玄学的发展,士人以清谈玄理为精神追求。东晋南渡之后,更发展为寄情山水、放浪情怀,促使以自然山水为对象的山水绘画的兴起。最早的山水画论为晋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该文指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又说:“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认为,自然山水以“趣灵”而成为审美对象,山水画的创作“以应目会心为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由于“万趣融其神思”,从而使人于“澄怀味像”之时得以“畅神”①。这表明,山水画兴起之际即强调以“形”“色”写其“趣灵”,“融其神思”②。唐代是山水画的发展期,出现了以李思训等为代表的北宗青绿着色山水和以王维为代表的南宗水墨山水。王维开启了中国以笔墨为主、重“写意”的文人画传统,他主张“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③,又明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④。

  几乎与山水画的兴起同时,山水写意园林也勃然兴起。魏晋之时,在皇家园林与贵族园林之外,私家园林开始出现。加之当时玄学的流行,私家园林的山水写意倾向得到发展。晋石崇在河南孟县金谷涧中建有著名的金谷园别业,“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百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又好服食咽气,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⑤。金谷园有山林之盛,建园、游园之目的在于寄托“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⑥。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乃为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众文人会聚山阴兰亭“修禊事”而作,既描写了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山林风物,又指出兰亭之会“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畅叙幽情”⑦的园林审美活动。唐代王维在长安附近的辋川建有别业,并写有著名组诗《辋川集》,歌咏其间的重要风物,典型地表现了文人园林的山水写意特点。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⑧,表现了古今之“悲”;《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⑨,表现了“惆怅”之情;《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⑩,表现了“空寂”之意。如此等等。

  宋代以降至明清,文人的山水写意园林得到更大发展,先后出现了计成的《园冶》、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等专论山水写意园林的理论专著。特别是计成的《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最早的系统论著,既是有明一代造园的总结,又对整个造园史之艺术理念、审美追求等进行了系统发挥,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的理论结晶。这部全面深刻的造园论著成书于崇祯四年(1631),距今387年,其意义非同小可,历史上将之与《考工记》并列,是很恰当的。

  中国山水写意园林和山水绘画、山水文学一样,都根源于中国文化之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之哲学观与文化观。傅抱石曾指出,“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所以中国画是抽象的、象征的”,因此极重“写意的精神”(11)。宗白华更指出:“‘测地形’之‘几何学’为西洋哲学之理想境。‘授民时’之‘律历’为中国哲学之根基点。”并认为“中国‘本之性情,稽之度数’之音乐为哲学象征”(12)。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诗性的哲学,艺术的哲学,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儒家的“比德”“言志”说等,道家的“道法自然”“大象无形”论等,佛学禅宗的“境界”追求等等,都对中国山水写意园林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产生了深刻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