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人口负增长时代的职业替代与技能需求调研”开题会举行

2024-0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人口负增长时代的职业替代与技能需求调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举行开题会。项目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研究室主任屈小博代表课题组作项目开题汇报。

开题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屈小博从调研背景与意义、调研整体设计、调研方案与实施安排、预期成果等方面介绍了课题的基本情况。课题旨在准确认识职业更替变化、技能需求的特征及通用技能、专业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具体行业的职业更替动态变化和技能需求趋势的深入调查研究,揭示职业替代和技能需求发展趋势的一般规律。在普查层面,通过收集1982年-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职业”、“行业”微观数据,反映中国4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职业更替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基于国际通行的O’NET职业与技能需求数据库,使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度量各类职业的工作任务,总结职业更替和技能需求的中国与国际经验。在行业层面,从需求端收集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从供给端收集各类求职者的信息,探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情况。在企业层面,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抽样调查调研渠道和对电商平台、制造业典型企业、信息技术行业企业、商业银行等的调研案例,了解不同行业的职业替代趋势。在住户层面,利用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CULS)2023年抽样户的基础资料,在上海、沈阳、广州、贵阳、福州分别开展“劳动力个人职业需求与选择意愿”抽样调查。项目预期形成“典型行业职业替代和技能需求”、“中国分行业职业三位码分类”、“劳动力个人职业需求与选择意愿”三大数据库及研究专著、学术论文、政策要报等若干成果。

开题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随后,评审专家对项目提出了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建议,更加关注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很难被替代的岗位及其所需的技能,并针对容易被替代的群体提出增加其再就业的政策建议;同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负增长特征进行对比,既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又能够突出中国独特的职业替代与技能需求变化规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丹丹建议,在普查层面,职业和行业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细化,同时要注意中美职业分类的差异;在行业层面,建议直接使用智联招聘等数据库进行分析,避免使用第二手数据引入误差;在企业层面,建议基于制造业企业用工的季度变化合理安排调研时间;在住户层面,需要对样本量与调查成本进行权衡取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震认为,该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建议关注人口的总量与增速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影响,同时聚焦职业替代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刘相波肯定了该课题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在调研实施前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更加关注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厘清人口负增长对职业替代和技能需求的直接影响及其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带来的间接影响。同时,关注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制定有效回应社会需求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齐嘉楠表示,调研方案全面、可行性较强,建议在聚焦岗位替代的同时关注高校中相关专业的诞生和消亡过程,探究职业技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问题。此外,为了降低住户层面调查的成本,他建议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对特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调研。

  最后,屈小博对专家组的评议和具体建议进行了一一回应,他表示,课题组将认真参考专家学者的建议,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细化调研方案,建立成果导向的工作机制,确保研究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主办方/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