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研究”开题

2024-0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3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研究”开题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高月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邢广程代表责任单位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项目首席专家范恩实作开题报告。中央民族大学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杨圣敏担任本次开题评议组组长,邢广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李鸿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为评议组成员。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本次开题会。
开题会现场
  邢广程表示,中国边疆研究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热潮,全所科研人员在核心期刊、报纸、媒体等发表一批研究阐释文章,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阐释,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去年,我院组织开展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以来,边疆所高度重视,组织科研团队论证、申报,并最终获批立项由范恩实副所长作为首席专家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研究”。边疆所将以承担该项目研究为契机,凝聚所内外研究力量,增强学术创新意识,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范恩实从研究问题、创新方向、分析框架、成果安排等方面汇报了项目基本情况。他指出,项目围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问题,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路径,强调了从构建“认同”角度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特性,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服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当代铸牢实践。在确立项目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在理论体系探索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项目研究将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同时,项目组将关注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将“三交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与铸牢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最后,范恩实指出,项目组将关注国内外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加强对话和交流,吸收借鉴有益的研究成果,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话语体系。
开题会现场
  专家评议组认真听取了首席专家的汇报,对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给予了一致肯定。各位专家围绕开题材料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李鸿宾指出,项目研究的切入点具有创新性,分析框架具有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术创新意蕴,成果计划安排合理、可行。他希望项目组坚持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兼顾阐释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同时,强调比较研究的重要性,通过世界视野的对比研究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特征。
  李大龙首先肯定了开题材料中对相关理论阐释的准确性,建议项目组可以突出时代价值研究,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提炼文化元素为现实服务。此外,李大龙也对项目成果的写作框架提出了具体建议。
  彭丰文认为,开题材料论证较为充分,紧扣主题,对有关理论体系和最新精神有较好的认知,对前沿学术动态有准确的把握,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建议项目组进一步思考多民族融合发展历史趋势下多种可能性并存的特征,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完善。
  邢广程指出,项目研究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论述,这是项目的核心和关键。要关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结合,以历史取向为主,探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此外,还要关注时空观的问题,即从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的角度出发,深刻把握探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时代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指出,项目的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分析框架等设计的合理可行,针对下一步研究,建议项目组可以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精力解决学界阐释不足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思路,增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说服力。
  最后,范恩实对各位评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围绕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表示项目组将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论问题的重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框架下,从学术角度进行深入研究阐释,深刻揭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的规律性、结构性特征,为完善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积极探索当代实践路径作出学术贡献。项目组将充分吸收评议专家宝贵意见,对项目的整体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力争按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华民族;学术;创新;交往;交流;交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