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研究

2023-05-10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一、哈萨克族“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化差异

  “阿玛勒”在哈萨克语中意为措施,被视为哈萨克民族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生产和生活,是哈萨克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与二十四节气存在特征化差异。

  第一,二十四节气表征的是无位移的视域内的时令。而哈萨克族的“阿玛勒”表征的时令,存在上千米的垂直位移、上百千米的水平位移,以指导四季转场(图1)的游牧生活方式。

  第二,二十四节气中各个节气时段是首尾相接的,每个节气时段15天±1天,而哈萨克族“阿玛勒”中的各个节气时段为6天,并非首尾相接。目前,新疆的哈萨克族已习惯于以现行公历对应“阿玛勒”中的传统节气。每月的第一个节气是公历10—15日,第二个节气是公历20—25日。因此,在“阿玛勒”中,一年里的节气时段只有144天。因此,哈萨克族“阿玛勒”中的节气与二十四节气,起止时段不同,所谓的对位,是整体序列的对位,而并非起止时间点上的严谨对位。

  第三,二十四节气是表征气候态的,哈萨克族“阿玛勒”是表征某种影响天气或某种重要物候现象的较高概率的发生时段的。这是它们之间本质的逻辑差异。

  第四,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名主要为气候或天气现象,物候现象主要由七十二候进行情节刻画。而哈萨克族“阿玛勒”中的节气名,主要是物候现象,以及故事化的天气现象。例如玛木尔,刻画的是水草丰美之时,飞禽吃得太饱,飞不动,走路时一拽一拽的状态;萨拉坦(骆驼)和枣吾扎(女孩),取自春夏交替时的遭遇暴风雪而冻僵的故事。而且,哈萨克族“阿玛勒”中的同一节气,往往有数个节气名。例如对应小满,既有描述意外的风雪天气的枣吾扎,也有描述莺歌燕舞的云雀,类似于二十四节气俗谚中的“小满鸟来全”。

  目前在辞书、论文、专著以及民俗记录中,哈萨克“阿玛勒”版本众多,很多节气的称谓和排序也各不相同(表1)。例如对应立春,有的版本是艾孜,有的版本是沃塔玛勒;对应小满,有的版本是木尔扎,有的版本是萨拉坦—枣吾扎;对应秋分,有的版本是塔拉孜(天秤),有的版本是布鄂未因朱瓦热(鹿脖子变粗);对应小寒、大寒,有的版本是阿克潘、月特,有的是塔克潘、阿克潘。吾尔开尔,有的对应谷雨,有的对应小暑,有的对应立秋;卡拉杰勒,有的对应白露,有的对应寒露;萨尔塔木孜,有的对应大暑,有的对应处暑。

  二、哈萨克族“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分析

  本文的对位分析,从3个方面进行:第一,基于天文和历法。第二,基于气候态,选取表征新疆北部哈萨克族聚居区天气气候的国家站观测数据(以下简称“43个站点”),并重点选取新疆北部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区的20个代表性站点(图2)数据进行参照对比,包括10个气候无夏站点、10个四季分明站点(以下简称“20个站点”),平均纬度45.45°N,平均海拔860.6米。以1981年至2010年作为气候基准期(本文中除注明外,均为1981年至2010年气候数据),并与气候变化前的1951年至1980年数据进行参照对比。第三,基于物候,包括农事和牧业关键期信息。

  (一)基于天文和历法的对位分析

  1.昴宿星

  古代哈萨克人曾经使用“月昴宿历法”。昴宿星,是位于黄经60°的疏朗星团(图3),所以太阳运行至小满节气时,它淹没在太阳的光芒中,于是人们就看不见了。它消失的时段,大约是在公历5月1日至6月10日(中高纬度地区)。

  由于地轴进动造成的岁差(地轴进动的周期为25800年),在500年前的古代这个日期更早一些,比现在要提前10天左右。在哈萨克族谚语中,有“昴宿星不落地,夏天不会来”的说法,是指其预兆夏季的来临。有人将看不到昴宿星的40天解读为哈萨克人的“伏热四十天”,这并不符合真实的气候。昴宿星消失的时段5月1日至6月10日(中高纬度地区),用二十四节气语汇就是谷雨三候至芒种一候,显然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表征昴宿星的吾尔开尔,有人将其解读为昴宿星“落地”的节气,可以对应谷雨。但吾尔开尔也可以解读为昴宿星“复出”的节气,可以对应芒种。

  昴宿星“落地”之后的再度“复出”,代表着夏季即将来临,所以哈萨克族谚语中有“昴出腰间,准备过夏天”的说法。而在43个站点(除无夏站点)中,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入夏时间在6月9日,1951年至1980年的平均入夏时间在6月13日,均处于芒种时节。而且对应芒种的6月第二个节气,正是新疆北部地区全年降水量最大的时段。因此,代表昴宿星“复出”的吾尔开尔,在季节转换和降水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指征意义。

  2.伏热四十天

  与“夏至三庚数伏”相类似,哈萨克族也有自己的伏日。“伏热四十天”,表征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由于月亮与昴宿星团“相遇”的周期是27天至28天,昴宿星团复出后的首次昴月同辉(昴宿星团“日合”之后的首次“月合”)的时间大约是在6月11日至7月8日之间,平均日期是在6月27日左右(图4)。

  “昴月同辉”开始的40天,才应该是一年中最热的40天,平均是6月25日至8月5日。这个时段,与我们对20个站点以平均气温界定的“伏热四十天”时段高度重合。这20个站点的最热40天的平均起始时间是6月27日,夏至二候。43个站点的最热40天滑动平均:1951年至1980年的“伏热四十天”平均起始日为6月25日,1981年至2010年为6月27日。换句话说,昴宿星团消失,只是预示夏季的开始;而昴宿星团复出后的首次“昴月同辉”才是伏热季的开始。

  公历7月的别称为赤勒叠(四十),表征最热“伏热四十天”涵盖的主要时段。而名为巴斯赤勒叠(赤勒叠月之初)的节气,应该对应的是处于“伏热四十天”前半段的小暑节气。另外,一个天气证据是:巴斯赤勒叠之际,时常多雨,河谷人家便提前在毡房周围挖排水渠。由于芒种、夏至、小暑时节,为新疆北部全年降水的峰值时段,多雨的累积效应最容易在巴斯赤勒叠之时形成洪涝。

  3、七寒

  与冬季“数九”习俗相类似,哈萨克族有冬季“数七寒”的习俗。所谓“七寒”,每一寒为8天至9天,总共数60天,代表最冷的隆冬时节。那么,“七寒”始于什么时段?(图5)

  图5 “七寒”起始图

  (选取的20个站点中,80%“七寒”始于冬至时节)

  在我们选取的20个站点中,按照最低气温的60天滑动平均,最冷的60天,80%的站点是始于12月25日前后。换句话说,冬至、小寒、大寒、立春是新疆北部最冷的4个节气。而其中小寒、大寒的气温最低。有人认为月特对应大寒。如果这样对应,月特结束时,距离气温上“七寒”的结束还有大约28天(即4周)左右的时间。在“阿玛勒”中,月特,代表“七寒之末”,即最冷60天的结束。

  在20个站点中,80%的站点“七寒”(最冷60天)的结束日是在雨水之初的2月21日至23日(图6)。所以,月特应该对应的是雨水。在新疆北部,开始解冻,是在惊蛰—春分时节;全面消融,是在清明—谷雨时节。因此,有“月特到,商人跑”之说。之所以商人急于“跑”,是急于利用冰雪开始消融前的一个月时间,赶赴大草原上进行货物交易。月特如果对应大寒。在“水泽腹坚”的大寒时节,初融之时尚远,商人也就不急于“跑”了。

  图6 “七寒”结束图

  (选取的20个站点中,80%“七寒之末”在雨水一候)

  4.白昼最短的节气

  与表征寒暑极致时段一样,“白昼最短”也是刻画共性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体系中,白昼最短的冬至,是最早被测定的节气,从“资历”和历法推步的视角来看,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北半球冬季,各地日出最晚的日期不一样,日落最早的日期也不一样,但白昼最短的日期却是一致的。提炼共性,是各种节气体系创立过程中的共同路径。

  从冬至日开始,白昼逐渐延长,平均增加时长为43秒/天,所以节气谚语中,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在哈萨克谚语中,则有“过了托克劳吾,一天长一乌鸦步”的说法。从立春开始,白昼平均增加时长为189秒/天,哈萨克谚语有“过了阿克潘,一天变宽一马步”的说法。“乌鸦步”和“马步”,分别代表冬至伊始和立春伊始,每日白昼延长的幅度差异如图7。

  5.春分时节的纳吾尔孜

  春分日时,太阳位于黄经0°,昼夜平分之时,是哈萨克族的新年,所以纳吾尔孜所在的节气以及所处的月份,均以纳吾尔孜命名。哈萨克族诗云:“吃了纳吾尔孜饭,自此二月(农历)春始返。”这时正值新疆北部物候意义上的冬春交替之时,天气渐暖,草木初萌,正处于开始解冻但尚未完全消融的时段,还有残冰薄雪。这是春分时节的物候特征。在哈萨克牧民看来,此时正是狼群踏着薄雪袭击羊圈的高发期。就转场节点而言,正值即将迁往春牧场或刚刚迁往春牧场之时。

  (二)基于气候态的对位分析

  通过提取气候基准期内的站点数据,界定天气气候现象的特征时段,包括换季时间、初雷、初霜、终霜、初雪、终雪、大风降温等,进行节气的对位分析。

  1.萨吾尔

  萨吾尔所代表的,是在春牧场迎来第一声春雷的时段。在20个站点中,有11个站点是在谷雨时节初雷,1个站点是在清明时节初雷,8个站点是在立夏时节初雷。平均初雷日期为5月2日谷雨三候。10个四季分明的站点平均初雷是5月5日。10个无夏的站点平均初雷是4月30日。由初雷日期可以初步推断,萨吾尔对应的应该是谷雨。

  2.萨拉坦和枣吾扎

  这两个节气名的故事背景是:因烧奶和接羔取暖而短缺柴火。于是,小女孩枣吾扎穿着单薄的衣服,骑着一头剪过毛(也相当于衣着单薄)的萨拉坦(骆驼)出去捡拾红柳树的枯根。即将返程时,暴风雪呼啸而来。待次日人们发现他们时,枣吾扎和萨拉坦都已经被冻僵了②。在43个站点中:在1981年至2010年的气候基准期内,立夏时节有39个站点(占站点数的91%)都出现了降雪,454个雪日*站数。有17个站点(占站点数的40%)立夏时节降雪概率≥20%。

  在1981年至2010年的气候基准期内,小满时节有16个站点(占站点数的37%)都出现了降雪,80个雪日*站数。有9个站点(占站点数的21%)小满时节降雪概率≥10%。但鉴于小满时节人们已由春牧场开始迁往夏牧场中的中山牧场,实际降雪概率高于观测点。在牲畜陆续转往春秋牧场和中山牧场,人们也陆续脱去冬装的时候,以萨拉坦和枣吾扎遭遇风雪而冻僵的故事提示人们警惕这种低概率但高危害的冷空气过程。这是萨拉坦、枣吾扎对应立夏、小满节气的重要气候证据。

  3.木尔扎

  木尔扎,是指入夏之后人们穿上单薄而华丽的夏装。木尔扎也特指在百草繁盛的时节,被称为“先生”的衣着优雅的游唱者。木尔扎,是牧民在入夏之后转往高山牧场的时间。43个站中,除13个无夏站点,其余均在芒种时节入夏。而转往高山牧场的时间,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其各县市转往高山牧场的日期均值为6月21日(夏至日前后),因此木尔扎对应夏至更为合理。

  4.波克劳

  波克劳指畜粪着霜(也往往特指驼粪着霜)。在不同版本中,波克劳有的对应白露,有的对应霜降。43个站点的初霜平均日期为10月1日(1981—2010),9月28日(1951—1980),均为秋分时节。1981年至2010年,24个站为秋分时节;1951年至1980年,27个站为秋分时节。但由于白露时节有人尚在中山牧场,有人已达春秋牧场,视角有所不同。

  假设比观测点海拔高500米,参照霍普金斯定律,物候期比观测点早15天左右。中山牧场的初霜是在白露时节。与高纬度地区的谚语“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白露前三后四有秋霜”所描述的现象是一致的。如果是以中山牧场的视角,表征初霜的波克劳,很可能是白露。但学者在乡野调查中注意到,牧民们有在萨吾尔时通过观察云,预测夏季的雨之多寡;在波克劳时通过观察畜粪结霜,预测冬季的雪之多寡的习俗。由此可以推论,萨吾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测即将到来的夏季气候,波克劳应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测即将到来的冬季气候。所以波克劳更应该对应霜降。波克劳的设定,可能并非界定新疆北部的初霜,而是季节预测的物候标识。

  5.塔木孜(天秤)

  塔木孜,在不同版本中,有的对应处暑,有的对应秋分。塔木孜,是指天气转凉,寒意初生的时节,这时玉米成熟。在43个站点中,有36个站点(占84%)是在9月第二个节气之后到10月的第一个节气之间进入气候意义上的冬季,始有寒意的塔木孜应是气候上的深秋。另外,新疆北部玉米成熟收获的高峰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因此,塔木孜对应秋分更为合理。

  6.卡拉杰勒(大风)

  卡拉杰勒,特指秋季可能刮倒毡房的强风。大风像公山羊发怒一般来势汹汹,此风又叫“公山羊的怒火”,谚云:“风随秋至,水随风寒。”③于是,在卡拉杰勒时节到来之前,牧民在毡房周围钉桩橛、用防风绳固定房屋。既然秋季的某一个节气是卡拉杰勒(大风),以听到风声开始。那么,我们如何用气候证据进行判定呢?由于秋季节气时段,人们可能:一是立秋、处暑时在高山牧场;二是白露、秋分时在中山牧场;三是寒露、霜降时在秋牧场。

  我们选取的测站普遍处于规避大风天气的定居点,其平均风、大风日,均不足以反映牧场的风力(风声)。如果我们以造成大风降温的寒潮数进行表征,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除了霜降之外的秋季节气时段,冷空气过程造成的24小时降温幅度可能≥10℃,但最低气温却很难达到≤4℃的寒潮标准,很可能漏掉了在牧场感受到的大风降温。于是,我们用1981年至2010年秋季各节气24小时降温幅度≥8℃的日数总量以及较前一个节气时段的日数增幅(图8),界定秋季节气中,哪个是卡拉杰勒(大风)。在1981年至2010年,20个代表站中,12个在秋分时节入冬,8个在寒露时节入冬,正是气候秋冬交替时节。在20个站点中,有12个站点寒露时节在秋季各节气中日降温幅度≥8℃,大风降温过程数是最多的,另外还有3个站点,寒露时节为并列第一多,占到站点数的75%。

  20个站点秋季节气的日降温≥8℃的大风降温过程总数:

  立秋时节:114站*日(次);处暑时节:147站*日(次);白露时节:157站*日(次);秋分时节:227站*日(次);寒露时节:264站*日(次);霜降时节:209站*日(次)。处暑时节的大风降温过程增幅为28.9%,白露时节增幅为6.8%,秋分时节增幅为44.5%,寒露时节增幅为16.3%,霜降时节的增幅为—20.8%。

  44%的8℃以上的大风降温发生在秋分—寒露时节。寒露时节,为新疆北部地区大风降温过程的峰值区,而秋分时节增幅最高。卡拉杰勒(大风),对应寒露或秋分的可能性最大。而在43个站点中:秋季节气之中,(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有40个站点(占93%)是寒露时节,3个是霜降时节。这说明在秋季节气时段,寒露时节新疆北部的冷空气过程最多,大风降温的频次更高,大风降温的强度最甚。所以,卡拉杰勒(大风)对应寒露最为合理。

  7.阿克阿亚克(冰霰)

  这个节气所反映的是冰粒和霰与降雪相伴生的天气现象。在新疆北部,大雪—冬至时节,是全年相对湿度的峰值时段(图9)。这与北京相对湿度峰值时段在大暑—立秋时节、广州相对湿度峰值时段在春分—清明时节迥然不同。相对湿度的峰值时段,是体现区域气候的一个特征化指标。

  我们再以新疆北部43个站点的数据,对应降雪日≥1.0天的各节气时段(图10)为例。可见,大雪时节开始进入相对湿度最高且降雪概率最高的时段。在高湿多雪时节,雪花飞舞、冰霰弥漫,几乎是天气的一种常态。因此,阿克阿亚克对应大雪,能够反映特征化的气候状态。

  8.阿克潘

  阿克潘有白色风雪之义。在不同版本中,阿克潘所对应的有从小寒、大寒到惊蛰的不同节气。在“阿玛勒”序列中,有的节气名即为其月份名,或基于月份名的合成词。例如:

  3月为纳吾尔孜,3月的第二个节气名为纳吾尔孜。

  4月为萨吾尔,4月的第二个节气名为萨吾尔。

  7月为赤勒叠,7月的第一个节气名为巴斯赤勒叠。

  8月为塔木孜,8月的第二个节气名为萨尔塔木孜。

  2月的别称为阿克潘,因此阿克潘对应2月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更为合理。而且从气候上看,立春时节的风雪天气多于最冷的小寒、大寒(立春时节43个站点的平均风、6级以上大风日、降雪量均高于小寒和大寒)。哈萨克有谚语:“阿克潘、塔克潘共6天,滴水成冰出行难。”阿克潘,又称霜桦杆,刻画的是牧民的套马杆上都结着冰霜,但6天(“阿玛勒”的一个节气时段)之后桦杆就不再结霜了④。桦杆不再结霜,很有可能是风力加大和气温升高所带来的微妙变化。因此,以阿克潘对应立春,符合气候实况,也具有一种心理预警功能:在气温由低谷开始回升的过程中,风雪天气反而增多,体感可能更为寒冷。

  9.最寒冷的两个节气

  “阿玛勒”各节气气温不同(图11),最寒冷的1月,被称为“康塔尔”,意为不动弹。而在二十四节气文化中,也有异曲同工的表述。唐代元稹在其《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中写道:“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⑤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十二月谓之大禁月。忽有一日稍暖,即是大寒之候。”“谚云:‘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⑥但就气温而言,往往小寒甚过大寒,在新疆北部也是如此。新疆北部哈萨克族聚居区20个站点,1月的第一个节气时段(1月10日至15日)平均气温零下12.4℃,第二个节气时段平均气温零下12.2℃。而且小寒时节的风雪天气也更多。因此,1月的别称唐塔尔可以作为1月第一个节气的称谓,第二个节气为与阿克潘相接的塔克潘。

  (三)基于物候的对位分析

  物候包括农事和牧业关键期信息,本文通过开始解冻、全面消融、开始积雪、各次转场时段、麦收时间、羊羔出生时间的特征时段,进行节气的对位分析。

  1.艾孜(阳气)

  我们如何理解艾孜所代表的阳气?在冬春交替之时,阳气的可视,在于冰雪消融。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东风解冻”,便是所谓的阳气由潜萌到崭露的通感。在关于艾孜的描述中,有开始“嗅到雪水和草芽清气”的描述。因此,艾孜所对应的物候状态,应该是初融。新疆北部的43个站点,1951年至1980年:28个站点(占65%)是在惊蛰时节开始消融,14个站点是在春分时节开始消融,1个站点是在清明时节开始消融。1981年至2010年:26个站点(占60%)是在惊蛰时节开始消融,5个站点是在雨水时节开始消融,12个站点是在春分时节开始消融。所以,代表开始初融的艾孜,最应该对应的是惊蛰。

  2.沃塔玛勒

  沃塔玛勒,在有的版本中对应立春,在有的版本中对应惊蛰。沃塔玛勒,有春来之义。但立春所处的2月,是以白色风雪为标识的阿克潘月,属于冬季月份,无论是以月份划定还是以气候划定,沃塔玛勒都不应该对应立春。在对沃塔玛勒的描述中,有“残存的冻土解冻苏醒”之语,它代表着在艾孜开始解冻之后,到了沃塔玛勒,全面消融。在43个站点中,积雪完全消融的平均日期是4月13日。其中5个站点是在春分时节,25个站点(占58%)在清明时节,11个站点在谷雨时节,2个站点在立夏时节。在43个站点中,气候入春的平均日期也是4月13日。其中12个站点是在春分时节,20个站点(占47%)在清明时节,8个站点在谷雨时节,1个站点在立夏时节。哈萨克谚语说:“三月是空肚子,四月是油肚子。”所谓“油肚子”,便是指4月春暖之时草木青葱,牛羊饱食的情境。因此,代表全面消融和气候入春的沃塔玛勒,应该对应清明。

  3.萨尔塔木孜

  “阿玛勒”各节气降水量不同(图12),8月的别称为塔木孜,而萨尔塔木孜表征的是初秋时节由于降水骤降,草木开始枯黄的现象。当然,其中也包括了禾谷的自然黄熟。新疆北部地区的麦收便是自8月初次第展开,一直延续到9月初。主要时段为处暑时节。这与中原地区冬小麦“小满三候麦秋至”有着显著的季节差异。

  8月的两个节气较7月的两个节气,降水量骤减40%左右。雨水丰沛、水草丰美的物候状态至此戛然而止。而在8月之中,第二个节气所体现的草木秋黄的情景更为典型,因此萨尔塔木孜,应该对应的是处暑。

  4.玛萨克(麦穗)

  玛萨克所表征的是牧民转至秋牧场后,在农区收割过茬地中放牧或捡拾麦穗。所以界定玛萨克的所在时段,一是根据转场时间,二是根据麦收时间。以阿勒泰地区为例,由中山牧场向秋牧场的转场标准时间为9月5日至10日(以中山牧场没有风雪天气为后延前提)。而麦收,几乎同步地在9月上旬进入尾声。因此,玛萨克对应白露,最为合理。在有的版本中,玛萨克对应的是立秋,这与转场时间和麦收时间并不吻合,如图13中所示,立秋时节北疆大部分地区处于气候意义上的夏季,与玛萨克所表征的意义并不相符。

  新疆北部43个站点:1951年至1980年,平均入秋日期是8月9日;1981年至2010年,平均入秋日期是8月10日。这是气候上夏秋转换的重要节点。因此,以表征秋天来临的萨尔库孜对应立秋,更能够反映季节更迭的实际状态。

  5.阿克拉甫和赛尔涅

  阿克拉甫是表征秋牧场萧条毕现,人们准备转往冬牧场的节气。而赛尔涅是转往冬牧场后,以煮肉款待牧马人的哈萨克古老习俗。在不同版本中,阿克拉甫和赛尔涅有的对应立冬和小雪,有的对应大雪和冬至。与主色调为黄色的塔木孜月(8月)不同,喀赞月(10月),其主色调是灰色的。这可能与酿雪时节天空层云铺陈、雾气弥漫有关。“连朝浓雾如铺絮,已识严冬酿雪心”,描述的便是雪前的色彩基调。新疆北部43个站点,平均初雪日期是10月23日,有36个站点(占84%)是在寒露—霜降时节迎来初雪(图14)。但促使人们转场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开始降雪,而是开始积雪。

  43个站点,1981年至2010年开始积雪的平均日期为11月4日(1951年至1980年为11月1日),即临近立冬时,开始呈现银装素裹的状态。立冬时节,有3个与雪有关的显著特征:一是降雪日数增多1倍,是整个主力降雪时段中增幅最大的节气;二是降雪量最大的节气;三是开始出现积雪。

  在新疆北部,全年降雨量的峰值时段是小暑,降雪量的峰值时段是立冬(图15)。由秋牧场转往冬牧场的时间,以阿勒泰地区为例,最早在10月10日左右,最晚在11月25日前后,平均转场时间为11月9日。因此,降雪增量显著、达到降雪量峰值且开始积雪的立冬节气对应开始迁往冬牧场的阿克拉甫更为合理。而到达冬牧场之后,肉香扑鼻的赛尔涅习俗对应小雪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对哈萨克“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对位的基本结论

  由于现存的多个哈萨克“阿玛勒”版本各有不同,且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气象、天文、物候等多个维度对哈萨克“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的对位进行梳理研究,最终的对位结果如图16所示。

  哈萨克族“阿玛勒”的本质是游牧民族对一年时间的划分,是哈萨克族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共处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个个具象化的名称提示牧民按照各个“阿玛勒”特点安排劳作活动,尤其需要警惕可能的气象灾害。

  哈萨克族的时间划分体系与二十四节气虽有一些差异,但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从实际应用上来说,“阿玛勒”和二十四节气都是指导人民进行一系列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从表达方式上来说,“阿玛勒”和二十四节气都是基于气象和自然物候的表达,“阿玛勒”体系更加注重物候层面。“阿玛勒”与二十四节气虽然各时间段落的划分方式和称谓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以24个时节表征一年中天文、气候/物候的时序节律,都高度一致地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文化内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委会努尔哈毕·苏里坦恰立夫研究员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房若愚研究员对哈萨克“阿玛勒”所做的资料整编工作,使得这一极具科学性的古老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知。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气象局从事“阿玛勒”研究的库拉西·马合木提对“阿玛勒”哈萨克语各版本进行了翻译及甄别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气象局从事农牧业气象服务的博尔楠·哈不都拉、伊犁州气象局从事农牧业气象服务的沈晓辉提供了转场及秋收时间等相关数据及分析。EasyNight团队成员蔡杰、中国科学院远古天文学者吕宇斐研究员提供了天文及历法方面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智利蓉为本文通讯作者,特此说明。

  (宋英杰,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CCTV《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四节气文化与科学的交融研究。)

  (智利蓉,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四节气气象数据分析与应用。)

  (隋伟辉,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自然科学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变化研究分析。)

  (齐鹏然,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院长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四节气传播与应用。)

关键词:哈萨克族;阿玛勒;二十四节气;对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翁腾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