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一体二维三结合” 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

2023-11-06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探索创新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一体二维三结合”的工作模式。

  主要做法

  “一体二维三结合”工作模式,其核心在于以推进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一体化为主线,着力从党的建设引领教学科研正确方向、教学科研发展厚植党的建设底蕴双重维度,紧密结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体化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突出政治引领,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流学科建设和重点马院领导小组”,对学科发展的重大事项把好政治把关,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重大项目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加强党对学科建设的领导提供组织保障。注重学科支撑,把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作为重大攻关学术研究方向,从学理高度进行系统研究宣传阐释。重点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党建学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攻关学术问题,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持续融入到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之中,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学理支撑。强化辐射带动,牵头成立东北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会,举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论坛,建立覆盖东三省“红色文化与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与10余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合作关系,把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共同打造发展共同体。

  与学科团队融合发展,锻造高水平党建队伍与学术领军人才。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将师资团队和青年领军人才建设与党建骨干力量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让学术骨干对党的建设工作有认识、有热情,又要让党务工作者对学科建设有了解、有责任。做好“双培养”,把党支部建在学科方向团队上、重大项目团队上、课程教学团队上,注重把政治强、素质高的青年骨干教师放到党建工作岗位上培养锻炼,着力培养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同时积蓄党的建设后备力量;选拔具有资质的优秀党务工作者适当参与学科发展规划、实践教学活动等工作,促进党建和学科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深度融合,形成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的“一盘棋”运行机制。

  与人才培养同向同力,为培养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保驾护航。围绕思政育人功能,重点建设“家国情怀”高端品牌课和思政精品研讨课,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出发,深度解读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学情,取得良好的育人实效;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依托“名师工作室”,建设覆盖全部思政课的“名师示范课堂”;开展“百年党史百人讲”学生传讲党史故事活动,组织学生宣讲团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50余场,排演沉浸式话剧《赤旗》,将宣传教育融于日常;组织“为人治学大家谈”口述院史实践活动,邀请学院创建人、历任教研室负责人、优秀校友、教师代表等共同回忆讲述学院创建史、学科发展史、教师治学史,百余名学生参与访谈项目,成果已正式出版;开展品读经典系列活动,举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品读大会,创办“征途杯”,以寓教于乐方式传播理论,被吉林电视台采纳推广为《好好学习》节目。多项品牌教育活动得到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吉林省委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与管理服务协同联动,为基层党建工作赋能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组织优势,将支部活动与集体备课制度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高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政治站位与思想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增强其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将支部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学科服务社会相结合,以“我为师生办实事”为契机,引导党员师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运用所学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主要成效

  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成效显著。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吉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长春市先进集体、全国“活力团支部”等称号;在一流党建工作的引领下,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全国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实现了党建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有质的飞跃,形成了一支在全国范围内实力领先的学科团队,拥有具有国内外一定影响力的青年领军人才,为全国培养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贡献力量。其中,多名党员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学校“郑德荣式好老师”“我心中的好导师”等荣誉称号。

  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高端智库的决策咨询取得重大进展。学科向中央和地方部门报送30余份咨询报告,其中《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资讯报告》被教育部教师司采纳;受教育部委托,研究拟订《人民教师誓词》;作为重要参加者,参与起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和方案设计。

  经验启示

  坚持一体化推进,强化党委在学科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果支撑和服务党的建设需要,瞄准关键环节发力,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学术攻关方向,强化对一流学科的党建引领作用。依托一流学科建设,把党建的规律原理、基本矛盾和现实要求作为学科发展和探索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项目培育上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党建科学化的学理支撑。

  以教学科研为抓手,推动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实质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学科和课程体系设置党支部,引导支部活动与集体备课制度相结合,将党建的政治资源转化为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能力资源,将党建的群众资源转化为服务师生的人力资源,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把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践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深化科研和教学改革助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构筑“大思政”格局,将党的建设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学院党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全局出发,整合资源、系统谋划,构筑“以学科思政为理论引领、思政课程为主渠道、文化思政为融入方式、网络思政为新载体、日常思政为主阵地”具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特点的 “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把思想育人、实践育人、管理服务育人理念贯穿于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全过程,推动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一体化、党建工作与实践教育一体化、党建工作与服务管理一体化。

关键词:党建工作;学科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