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道空间营造与品质优化

——第九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2021-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街道作为与城市居民关系较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基本公共产品,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状态的重要体现。广州作为全国首批引入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城市,十分注重城市街道的发展。1921年公布的《广州市暂行条例》《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开启了广州作为现代城市的建设历程。当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广州启动了历史街区活化、北京路街道空间优化等一系列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工作。

  在此背景下,由广州市社科联、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城市观察》杂志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九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于7月3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会议围绕主旨议题“广州街道空间营造与品质优化”,探讨了街道空间现存问题、更新方式、营造策略等内容,为优化街道空间品质、提升广州城市活力,提供了学术支撑和发展思路。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世福和赵渺希主持。

  

■圆桌研讨会现场

 

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潘海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实现交往和交互,是街道的核心功能之一。回顾城市建设理念的演化历程,在满足安全生活的前提下,从单一标志性项目、建筑或者构筑物的建设,到街道作为一个经济体的效用评估,再到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街道的范畴逐渐丰富。这些内容本质上暗合了城市品质的三个维度:表皮体验感官)、功效体验(存在)和文化体验精神)。其中,功效体验是表皮体验和文化体验的基础。将这三个维度的要素合理化整合,是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重中之重。

  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高频率使用街道空间能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在交通转型的背景下,相对于城市天际线”,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往往更加关注城市“地平线”的设计。当前,城市“地平线”的设计不再局限于街道立面这种表皮体验,深层次的功效体验和文化体验已成为高品质街道设计的核心议题。因此,在行为主导下的街道多维要素整合,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关注不同年龄、不同特征人群对街道的使用情况。例如,是否具有完善可用的无障碍设施系统。二要强调良好的出行体验是对出行需求的舒缓,这不仅依赖于大尺度的空间形态与景观设计,也需要近距离、可感知、可驻留、可体验,特别是可参与的空间排布。三要注入文化元素,有活力的街道空间不仅需要“工具性”、满足功效体验的要素,如长凳、垃圾箱,也需要“非工具性”、满足文化体验的要素,如文化艺术活动。四要关注慢行,尤其是骑行空间条件的创造。广州约有52.2%的出行发生在4公里以内,这与广州部分街道相对低品质的骑行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交通出行是人们参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善完整出行体验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环节。以往建设城市道路体系更加注重长距离的机动化交通出行,而如今,人们更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因此,基于人的出行体验层次来改善街道空间品质,应成为未来街道空间设计的重点方向。

  

打造人车共享的城市街道空间

◇刘少坤(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中国区副主管)

  城市街道作为承载城市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正面临交通拥堵及设计不合理衍生出的社会与健康问题。全球普遍存在以机动车为主导的街道和交通系统设计,这种设计范式实际上已很难应对城市人口增长和快速发展的挑战。历史上的城市街道是基于人本需求或人的尺度建设的,直到小型客车的出现,人们才在近代百余年的时间里,营造出适应机动车运行的现代城市街道。然而,“以机动车出行为主”的设计理念也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行人及自行车的使用受到阻隔、公交服务能力降低、交通拥堵、道路使用安全问题、噪声污染等。

  总体而言,如今的城市街道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过分考虑机动车,忽视了人的重要地位和实际需求,现有的机动车交通系统塑造了现代的城市形态;二是公交优先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公交车拥堵现象屡见不鲜;三是街道设计未全面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四是未关注到不同群体的真实诉求;五是缺乏恰当合理的街头经济,城市趣味性有待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城市街道设计可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布局: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引导居民更多地选择可持续性的交通方式;提高街道品质,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要遵循八个基本原则:鼓励步行街区发展、优先自行车道建设、创建密集的街道网络、支持高质量公共交通体系、增加城市机动性、建设与公交运力相匹配的高密度城市建成区、规划多功能混合社区、创造短距离通勤的紧凑区域。

  构建包容性街道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好的街道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考虑到使用者需求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好设计。我们需要从以机动车为主导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设计,通过增加合适的过街通道、无障碍设施等,实现人车共享的城市街道空间。

  

营造更加完整的公共空间

◇邓昭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截至目前,公共空间具有已知的两种范式: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这两种概念完全不同。在城市主义思潮及其实践演进中,呈现出从传统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再到传统主义等的螺旋上升趋势。

  我国的公共空间自古以来都以街道为主。如《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街道上会发生交易、社交、交通、休闲等许多活动,街道具有复合功能。而西方的街道还多了“广场”的概念,是市民展示自己力量的空间。

  街道和广场相加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现实意义在于公众的可达性,它应提供可持续的关怀与引导。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共空间营造设计实践有三个经典原则可供参考。一是建立连接路径的原则,使城市空间具有渗透性、可达性,形成没有尽端路的街区结构;二是场所营造的原则,在场所营造中,关注空间的围合、步行的尺度、行人安全以及场所精神的营造,其中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人的行为与场所功能的双向互动;三是功能与形态混合的原则,通过混合的功能形态与良好的视线和路径引导,构成丰富的空间体验与和谐互动的城市空间。

  上述原则在我国实际应用时需要进行在地化和适应性的调整。以海珠广场品质提升项目为例,骑楼街作为广州历史上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是广州最具特色的物质元素。海珠广场连接着多条街道的尽端,承载着广州历史空间的变迁,在市民中一直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广场部分空间存在低活力、低效使用的问题。因此,海珠广场品质提升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旨在让海珠广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广场和步行空间,保证人行过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海珠广场改造提升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设计手法,包括车行交通调整、过街安全保障、文化要素融入等,最终形成五边形放射状的广场空间,实现了从交通空间向公共空间的回归。

  

街道是一种社会的融合

◇黄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当前,在存量规划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更新,而是包含了不同角色和要素的多元社会文化空间更新。在此过程中,街道既是一个边界,更是一种融合,是人们展示身份交互或实现自我的重要空间。街道是社会的、公共的、多元的,但也是排斥的,具有非常复杂的属性。街道常常随着城市更新的变化而变化,可能成为不同阶层的分界线,也可能成为不同区隔间的联合带,不同群体和角色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妥协在街道这一载体上会同时呈现。

  以成都市太古里片区为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太古里逐渐从一个传统邻里单元变成了开放式的高档商业街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与城市重构大多以“绅士化”的形式来实现。更新的街道空间形成“绅士化”场域,不同的主体或行为在其中追求各自的目的,获取资本积累,从而导致高档消费空间的产生。这个过程包含了地方政府、开发商、消费者、原住居民、周边商户、租户等不同的主体,不同主体遵循的资本逻辑具有一定差异。地方政府主要追求的是城市的形象意义和象征资本;消费者群体主要展现的是对文化资本的追求;开发商则完成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与积累;原住居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一些社会资本,但也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资本补偿。

  太古里的再开发使原有邻里空间被面向全球的高档消费空间取代,消费对象转为中高收入群体,经营品牌多为国际一线品牌。与之相反,太古里周边新兴的开发区域多发展成本土精品餐饮店及新兴产业商铺,消费者在太古里及其周边可以同时体验到世界和本土两种氛围。街道在太古里的空间层级划分中既有分异作用,也有融合作用。分异主要是指物理空间的分异,将太古里的高档消费空间与周围的传统邻里空间进行了划分;融合是指周边老旧小区的外来租户与高档消费空间之间的依存,以及高档消费空间与周边的新兴店铺所形成的消费空间的融合。

  城市更新不能只关注更新的本体,更要重视更新主体周边的邻近区域。街道在更新主体区域及其邻近区域的“绅士化”过程中发挥了载体作用。街道不仅是分界的标志,更是一种社会的融合。

  

 

【编辑: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