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11月2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苏州开幕。会议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多所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国行政管理》《城市发展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阅江学刊》等期刊编审、编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单位、合作单位代表,中心研究员和会议入选论文作者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钱振明主持。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正彪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为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颁授聘书。张正彪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办学情况并提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人文社科平台,希望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会,集思广益,深入剖析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精准提炼地方实践的特色经验,为我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贡献宝贵的学术智慧。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一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术顾问、研究员高小平从“城市空间公共品的概念和现实问题”“人民期盼的公共品价值目标”“城市空间公共品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等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城市公共品治理转型要以理论创新为引领,把行政权力关进笼子里,运用数字赋能,创新空间公共品管理和运行模式。
苏州市警察协会会长张跃进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水平”为题,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强调了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他提出,要聚焦人民所期所盼,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强化基层素质,赋能现代城市治理。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从“我们何以走向人文新城市”出发,深刻阐释了人文新城市的出场逻辑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人文新城市、人文新市民、人文新企业、人文新业态、人文新政府、人文新国际等六个核心概念。
专题论坛由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研究员高乐、《阅江学刊》执行主编韩璞庚教授主持,先后有12位专家作专题报告。交流发言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彭勃主持,与会青年学者围绕“城市社区微治理”“人民城市微更新”“城市公共健康资源配置”“城市生活品质”“数智化城市治理”等主题作交流发言。
钱振明在会议总结中提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紧密结合实践的理论研讨会,而且是一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论学习会。会议凝聚了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年龄层次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加深了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共识。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与学界、政界、业界的广泛协同,推动学术创新、助力实践创新,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