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2025年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大气科学学术专场开幕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陈岩 张天意)10月28日,2025年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大气科学学术专场开幕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活动期间,南信大—吉加大学气候学院正式揭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TIIAME国立研究大学、淮安高新区宣布共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壤健康与气候智慧型农业联合实验室。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唐红昇,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臧颖,江苏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汝益仙,淮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亮,IAMES理事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出席会议。来自加拿大、乌干达、埃塞俄比亚、马尔代夫等来自9个国家(地区)的近30名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参会。
  陈海山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南信大第三次承办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大气科学专场会议。三年来,学校依托该平台,促进了如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极端事件平台(WCRP GEP-SU)等丰硕合作成果落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建六所气候学院培养专业人才。各方要共同推动全球气象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深远的贡献。
  汝益仙提出,历经三年发展,大气科学专场已成为江苏国际合作的“闪亮名片”。本届大会聚焦“智慧气象与绿色发展”,彰显了江苏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与学科底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应当继续建强平台,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扎根江苏;聚焦产业,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拓展合作,提升江苏大气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希望以本次专场为契机,深化国际合作,为推动大气科学进步贡献江苏智慧。
  唐红昇表示,气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对气象预报预警提出更高要求,应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乃至全球气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与省气象局合作紧密,在服务国家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同频共振、形成呼应。他表示,江苏省气象局将继续支持南信大开展国际合作,优化政策、搭建平台、强化保障,推动气象科技成果服务江苏、贡献全国、走向世界。
  开幕式上,南信大-吉加大学气候学院正式揭牌。据介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自布局成立“一带一路”气候学院战略启动以来,短短一年间,已在加纳、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及乌兹别克斯坦成功建成6所气候学院。截至目前,已招收该框架下来华留学生共计11位。气候学院致力于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涵盖大气科学、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防灾减灾及信息工程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气候学院依托“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和“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面向共建国家及相关部门开展高水平国际培训,内容涵盖气候变化应对、可再生能源、卫星遥感导航、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并提供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师资培训。同时,开展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学历教育及非学历学生联合培养,并积极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联合申报国际项目,推动科研协作。此外,学院还组织国际会议及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合作。
  会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TIIAME国立研究大学和淮安高新区宣布将携手共建“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壤健康与气候智慧型农业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土壤健康与气候智慧型农业开展合作研究,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升区域粮食安全与气候韧性。气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学术论坛、气象产业和气象服务学术论坛、中外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在活动期间陆续举办。
【编辑:王广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