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倡议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11-27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11月23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全球治理倡议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代表共40余人与会。此次研讨会围绕“全球治理倡议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全球性地区治理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全球治理实践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三个主题展开。开幕式由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主持,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蔡拓教授致辞。

   蔡拓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表达了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虽处于低潮,但是全球化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结合本次会议主题,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指出了全球治理的理论前提,要认同全球化的客观性、相互依存的现实性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全球性,坚持全球主义价值与行为体多元性,明晰全球治理与国际治理的界限。此外,他认为全球治理应遵循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强调了全球治理的全球化时代定位,提出了追寻“差异中的一致性”的全球治理哲学理念,明确了全球治理中的价值与制度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全球治理中的政治正确问题。

   “全球治理倡议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题研讨共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由蔡拓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教授认为,全球南方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核心力量。他指出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不公正与不合理之处,提出了凝聚和提升全球南方精神的时代意义,并指明了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实践重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教授提出,当前全球治理总体趋势仍在向前发展,但正处于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存在回旋、断裂,以及某种形式的进步,呈现出圈层化特征,主要源于四对作用机制,即大国主导机制和多边自主机制、结构适应机制与功能互构机制、外在变化压力机制和内部主动调整机制、西方国家的保护机制和南方国家的求变机制。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行政学院刘雪莲教授重新审视了全球治理中的国家主义,认为现行的国家主义与早期国家主义有较大的区别,在强调国家独立性的同时,也在增强彼此的协调性与交互性,且“全球治理倡议”提出的亦是国家主义根基上的全球治理,为此她呼吁学界应从国际关系领域对国家主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方长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的治理观对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国特色的治理观包括整体主义、渐进主义、理念主义、实践主义、人本主义、一体主义和理性主义,它们根植于中国传统和中国长期的治理实践。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指出,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我、你、他”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秩序问题。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他提出“中和共治、中和共生、中和共发、中和共安”的理念,认为全球治理作为一种人心工程,有必要增强交流互鉴以推进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倡议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题研讨的第二时段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耿协峰教授主持。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指出,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基于中国所强调的整体性理念和强调世界的关联性与和合思维的辩证法,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强化中国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将既有的全球治理知识体系与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相结合,使之完善并实现创新性发展。《世界政治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将“礼治”引入全球治理层面,提出“国际礼治”概念,且中国可基于礼治传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礼治秩序”,以此作为新的秩序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基于“礼治”传统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任琳研究员围绕全球治理研究要与国家安全学科开展对话,提出“安全化”“武器化”“共同体”以及“韧性主权”作为两者开展对话的基础概念,并指明全球治理理论创新的两个主要方向,包括增强从价值层面与规范层面的探讨,以及理解当前竞合式相互依赖的国际现实,借助有效的全球治理塑造积极健康的竞合关系。最后,她指出可参照安全学科积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例如计算社会科学、社会网络分析法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秀军研究员阐释了全球治理现代化在实践与理论层面的内涵与价值,认为全球治理现代化通过终结“历史终结论”与培育新的时代精神,重塑着“现代化”理论的全球意义,提出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三条路径,即推动理念、规则与体系的现代化,实现全球治理的“关系性”转向、“适宜性”转向与“法治性”转向。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的发言以全球治理知识生产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主题,对知识生产与全球治理知识生产进行了概念分析,探讨了全球治理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提出了全球治理知识生产的五个方面主要环节与建构路径,并提出必须关注全球性共有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评估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且增强对全球南方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提供能力,进而推进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全球性地区治理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题研讨由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杨娜教授主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姚璐教授聚焦于空间生产中的全球安全治理,通过探讨空间权力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复杂性系统空间的权力变化以及权力变化引发的新的安全困境,总结了基于空间转向的全球安全治理向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志教授通过“如何比较”这一方法论元问题,系统阐述了定量、定性及定性比较分析等多元研究路径,分析了比较地区主义研究如何从“欧盟中心”模板转向全球对话,指出了在普遍性与情境性中保持持续平衡的方法论张力。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耿协峰教授介绍了区域国别理论建设的认识论创新,提出了比较地区主义通过历史、空间、全球、治理与比较五大认识论转向,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关键的认识视角。武汉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邢瑞磊副教授介绍了理论体系的六层结构,结合从本体论—范式—构成性理论的层级结构,提出了五种类型的地区本体类型,指出了适应本体论假设的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逄锐之副研究员通过分析权力结构对地区间大国战和关系的影响,提出了权力结构对地区大国战和关系影响的分析框架,为理解中美等地区间大国博弈提供了结构现实主义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尊月通过分析“全球南方”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工条款的实践,并以拉美“贸易与性别”章节、非洲《女性和青年贸易议定书》为例,揭示了“全球南方”国家在改革和塑造全球治理中的创新路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魏玲教授对这一时段的主题发言进行了总结与评议,指出基于当前全球治理的地区转向,研究较多聚焦于欧洲、东亚等地区,对非洲、拉美等更多地区的区域研究及理论体系构建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且基于长时段、不同时空维度探索地区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会议的第三个主题为“全球治理实践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该主题研讨由王志教授主持。杨娜教授聚焦于全球治理的合法性,提出了通过提升全球治理体系的包容性、有效性与权威性来重塑其合法性,并指明了“全球治理倡议”重塑全球治理合法性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陈兆源副研究员聚焦国际发展知识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并借鉴产业组织理论构建包括知识生产者、知识消费者、国际环境在内的拓展后的斯塔克伯格模型,阐释了大国的“知识产品”供给行为,丰富了对国际发展知识变迁的过程性理解。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杨昊副教授介绍了在译介《改变世界的联合国观念》(UN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过程中的总结性思考,指出了联合国作为观念孵化器的独特价值,指明了联合国在社会和经济领域所生成的观念以及观念创新对全球治理变革的驱动性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迟永副教授通过量化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外交部官网发布的领导人讲话和官方文件中关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表述演变,指出了中国在坚守发展中国家本质身份的同时,构建了动态发展的身份叙事体系,强调创造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的身份知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陈秋丰助理研究员介绍了原则治理的理论,分析了原则治理如何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方式转变,指出了原则性治理促使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范式实现了从风险治理向对齐治理、从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的转变,并推动了从“自上而下”的线性治理方式向以原则为纽带、多主体协同的混合治理模式的演进,指明了基于原则的全球人工智能原则治理的作用路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振民基于其在柏林社科中心全球治理部的访学经历,针对全球治理的途径与概念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通过内部学习与外部施加影响,当推动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处于较高水平时,制度间的形态同构、功能适配、价值共振能够形成有效合力,以增强制度绩效。当前中国正处于增强推动中国与世界之间交互塑造的融合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汪家锐副教授对这一时段的主题发言进行了总结与点评,此外他认为,公共管理学界新近提出的“治平同构”概念尝试将国家治理经验推广至全球层面从而形成一种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同构,此种全球治理知识的发展进路兼具政治上的正当性、学科上的正当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正当性,对国际关系学界推动构建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会议结束时,刘贞晔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谢意,研讨会在与会嘉宾和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字 刘皓然 凌霖 侯伸霖 黄梓航 审核 杨悦怡)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