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孕育了璀璨星辰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构建起内涵丰富、资源庞大、谱系完整的文化体系。从上游巴蜀大地的川剧变脸、藏族热巴舞,到中游荆楚地区的端午龙舟、黄梅戏,再到下游吴越水乡的昆曲、苏绣,长江非遗以多元形态诠释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成为激活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长江非遗谱系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见证。长江流域的非遗始终保持着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与当代苗族飞歌的音律一脉相承;湖北江陵楚墓中的丝绸纹样,在苏州缂丝技艺中依然绽放光彩。这些非遗项目如同活态的史书,将远古先民的智慧、唐宋文人的雅致、明清市井的烟火气代代相传,中华文明浸润在日常生活之中,生生不息。同时,长江非遗的“创新性”同样令人惊叹。川剧艺人在传统变脸技艺中融入现代灯光技术,古老艺术焕发创新活力;景德镇陶瓷匠人将3D打印技术与千年制瓷工艺结合,开辟出非遗产业化的创新路径。这种守正创新的非遗特质,正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的精神密码。
长江非遗谱系以其“统一性”与“包容性”,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文化根基。长江滋养着汉族、藏族、彝族、土家族、苗族等30多个民族,多民族非遗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始终指向共同的中华文化内核。无论是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还是汉族的春节、中秋,其背后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敬祖孝亲”的伦理观念,无论是藏族的唐卡、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还是汉族的书法、国画,都传递着中华美学的共同追求。这种“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化特质,增强了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谊。
长江非遗谱系的强大生命力,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动力方面。长江非遗不仅是历史遗产资源,更是当代中国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近年来“非遗+旅游”“非遗+电商”“非遗+教育”等传承模式的兴起,让古老非遗走入现代生活: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东巴纸制作技艺,成为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热门项目;江苏苏州的苏绣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出年轻人喜爱追逐的时尚单品;湖北武汉的楚剧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深切感受传统戏曲的无限魅力。实践证明,长江非遗是与当代社会同频共振的文化资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成为推动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不息引擎。
总体而言,长江非遗谱系中蕴藏的文化基因,培育着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情感与文化自信。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家国情怀,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本思想;从景德镇瓷器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到昆曲唱词里展现的人文雅致,这些文化基因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在端午时节参与龙舟竞渡,在中秋之夜共赏明月时,实际上是在与祖先对话、与文化共鸣,这种情感联结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形成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今天,长江非遗谱系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以完整的谱系、多元的形态、强大的生命力,彰显着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培育着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时以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文化互动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