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首届中华民族口头传统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

2024-04-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 通讯员 陈姵瑄)4月13-14日,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首届中华民族口头传统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会议由扬州大学主办,中华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承办。来自相关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扬大师生共百余人参会。

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揭牌

  会上,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智库建设处处长刘元如、江苏省民宗委副主任邓飞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开幕式上,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蒋乃华在欢迎辞中表示,2023年12月,学校中华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这既是国家民委对学校的充分信任与高度肯定,也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增强教育强国使命担当的重大机遇。他提出,基地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研创新,切实以正确政治方向、正确学术导向、正确价值取向保障基地建设;围绕“口头传统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长江大运河流域中华民族‘三交’口述史”等重大课题研究,加快产出具有扬大特色和引领意义的高水平成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坚持强化机制保障,积极协调推动校内外资源投入建设,进一步加强研究基地与民族工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条件建设,为开展高质量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在致辞中提出,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中国南北交流的历史重镇,这里能显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个区域具有典型和独特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全中国、全球区域来看待扬州,也可以从扬州来眺望整个中国。扬州大学具有由任中敏先生、徐沁君先生、卞孝萱先生、祁龙威先生等前辈们积淀下来的深厚学术传统,新一代的学者在此基础上继续担当新的使命。他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独特的、重要的、学术的和思想的运动目前已超越了旧的模式,并不仅限于民族区域研究,而是深入到整个国家的范围。从这一角度来说,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在扬州大学的落成具有非常典型和独特的意义。

  刘元如在讲话中祝贺扬州大学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他提出,基地要坚持正确研究方向,以服务党的民族工作为主要任务,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理论体系建设;要坚持一流学术标准,以提升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主要任务,积极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凝练研究方向,强化错位发展;要坚持凝聚研究合力,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切实发挥智库作用,力争高质量产出体现时代特色和江苏特点、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

多维度研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主旨报告阶段,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提出,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在多次碰撞互动中,促进中华民族政治统一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建构中华文化特有的价值体系、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从而夯实其文化认同。东南大学教授方李莉表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体之上还有一个多元一体的象征体系,而象征体系由文化符号来表达。因此,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作为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的分层、结构、运动方式及其背后的动力产生的机制等。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李吉和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而且要覆盖全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最终促进全国各民族高质量发展。扬州大学教授王定勇介绍,研究基地主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学科交叉平台、发挥传统优势特色为根本理念,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人才培养,重点开展各民族口头传统研究、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各民族“三交”史料整理与研究,积极实践增进文化认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突出和强化中华文化符号。

  在分组研讨阶段,与会学者从民族文学、通俗文学、口头叙事、口头文艺体制、听觉叙事、文艺传播等多维度,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头传统的研究范式,为建设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言献策。

分会场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