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国:也许迟早要承认AI在文化生产中的一席之地

2023-03-08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

  近日,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机器人掀起一场狂欢般的全民参与。对AIGC即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颠覆,人们既深怀憧憬,又充满焦虑。

  2023年2月21日下午,《传媒观察》与数字交往小组联合举办了“激荡AIGC”主题对谈,彭兰、邓建国、王成军、胡泳、张子柯、杜骏飞、曹轲、邹军八位新闻传播学学者相会云端,从不同视角观照AIGC与即将到来的智能交往时代,并展开了一场雄辩争锋、思想和鸣的学术对谈。

  “传媒观察杂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此次对谈中八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以及“激荡对谈”内容(含视频精彩回顾)。期待读者关注!

AIGC,搬运还是创新

主讲人:邓建国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阐释AIGC。他以“人怎样才能成为人”为思考起点,探究ChatGPT所显现出的“智能”之源。

  邓建国阐释了ChatGPT的智能原理,即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其中,Transformer(转换器)基于信息论中的概率,Pre-trained(预训练)则基于控制论中的反馈。在概率和反馈的基础上,机器生成了智能,有了Generative(生成性)。

  对于“ChatGPT是否能创造”这一议题,邓建国认为,从实用主义哲学(如图灵测试)的角度看,如果人类无法区分HGC(人工内容生产)和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这个问题便没有实际意义。“创造性”作为一种“意义”并非孤立地产生于作者、作品或受众,而是由三者共创的。本质上(in essence)而言,计算机和算法是被人类创造的,都是“人类的创造物”(the created)而非“创造者”(creator),且都缺乏体现创造力的关键元素:自主性、意向性、意识、价值观、情感以及超越“已知”建立“未知”的能力。何况,在彼得斯看来,创造具有神圣性(God the Creator)。因此不能说ChatGPT具有创造性。

  但实际上,邓建国发现,“拼凑”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方法。回溯漫长的人类文化史,“拼凑”是最主要的文化生产方式之一。《论语》、《道德经》和《荷马史诗》都源于“拼凑”,韩炳哲、张大千等人也仰赖拼凑取得了巨大的创新成就。据此,邓建国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从检索者、搬运者和呈现者成为创造者(creator)或合作创造者(co-creator)。

  从其实际表现上(in existence)看,这一代ChatGPT确实体现出一定的创造能力。它作为AGI(通用人工智能)以及通用语言模型的表现已经超过了专用语言模型,且能编造出此前并不存在的表达,比如创造小说、诗歌和戏剧,甚至进行计算机代码写作。

  需要注意的是,AI输出内容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提问(prompt)的能力。在ChatGPT或类似人工智能普及后,大量AIGC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原创作者”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在邓建国看来,不论未来我们是否倾向于在AIGC中区分出AI和真人的不同贡献,从“AI艺术家”AIVA完成作曲等案例来看,也许我们迟早都要承认AI在文化生产中的一席之地。

  邓建国认为,ChatGPT可以高效地生成各种模式化的内容,让人类腾出脑力从事更多的创造性工作。在人类伴侣的反馈训练下,ChatGPT或类似的AI会不断学习,变得更具创造性,进而对人类施加更多的创新压力。人类将能以ChatGPT为自己的训练伴侣,在涉及“学(史料精熟)、识(选材精当)、才(文笔精妙)”的内容生产中充分发挥维纳意义上的“人的用处”(the humane use of human being)。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