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人工智能使用与批判性思维技能
2025-02-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正迅速被公众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工具对记忆力、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功能的长期潜在影响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瑞士商学院战略企业前瞻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迈克尔·格尔利希(Michael Gerlich)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公众对人工智能工具依赖程度的增加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减弱相关,其主要原因是认知卸载(cognitive offloading)现象的持续,即人们借助工具来减少脑力劳动。
格尔利希的研究通过定量调查与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与批判性思维技能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了认知卸载如何调节这种关系。研究对象为666名英国参与者,分为17—25岁、26—45岁、46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别,且教育背景各异。定量数据收集采用问卷形式,旨在了解参与者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认知卸载倾向及批判性思维技能情况,运用“哈尔彭批判性思维测试”进行评估。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及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以提供深入的统计学见解。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与批判性思维技能呈显著负相关。频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个体在批判性评估信息和反思性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认知卸载与人工智能工具使用密切相关,且与批判性思维技能成反比。相比年长者,年轻参与者对工具的依赖程度更高,批判性思维得分更低。此外,受过高等教育与批判性思维技能呈正相关,这说明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带来的认知影响。
格尔利希进一步分析了50名参与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定性数据,从中提炼出三项主要发现。首先,许多参与者特别是年轻参与者承认他们在记忆、决策等任务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其次,参与者普遍担忧因频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而导致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退化。最后,算法偏见以及由人工智能提出的建议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也屡被提及。
格尔利希认为,若该研究结果能被成功复制验证,将对教育政策及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的整合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可以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元认知技能培养,降低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可能带来的认知成本。开发者需要更多考量人工智能系统的认知影响,设计出能鼓励用户适度参与而非单纯被动依赖的工具。政策制定者或许应进一步支持数字素养项目,引导人们批判性地看待人工智能输出的信息,从而有效应对技术环境。
格尔利希表示,人类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过往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或许不再适应未来需求。在技术主导的环境中,如果人类生活不再依靠传统的推理技能,这些技能便可能如手写体那样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只要批判性思维技能依然重要,那么,寻求在利用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重要性也就愈发凸显。
(刘雨微/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禹同(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