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 为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新动能

2023-07-04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刊推出系列文章就《规划》相关内容进行权威解读。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带动各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并不断向各个行业扩散,也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内容和形态,形成数字与文化融合发展趋势,衍生出数字文化这一新兴形态。数字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扩散,使传统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展现、传播和消费具有显著的数字特征,丰富了文化展现样态,提升了文化传播效能;二是数字技术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使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与现实世界并存的人类文化活动新场景,形成网络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场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数字文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规划》从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着力丰富数字文化产品、激活文化存量资源、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文化消费新模式,以数字技术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数字时代文化产品供给对群众文化需求的适配性,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发展数字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观念、文化产品、文化方式的集合,是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文化行为所塑造的新型文化形态。近年来,网络文化发展迅速,成为文化繁荣的新形式、亿万民众精神生活的新家园。网络文学、综艺、影视、动漫、音乐、体育、游戏产品和数字出版产品、服务以及网络视听节目等网络文化形态方兴未艾,涌现出一批网络文化精品力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主旋律作品。网络文学创作进一步主流化、全民化。截至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数量已超过2000万人,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占网民总数的48.6%。同时也要看到,网络文化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网络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杂乱无序、野蛮生长的现象。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必须加强网络内容创作的价值引领,营造风清气正的数字文化空间,这是《规划》所强调的网络文化发展导向。一是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创作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网络文化内容产品。二是构建以企业和创作者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内容创新体系,激励高品质内容创作与生产,加强网络内容产品的数字版权保护。三是加强网络内容源头治理,完善数字文化产品审核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数字藏品等新兴数字文化形态的研判,强化线上产品与线下实物的关联,防范数字文化产品虚拟货币化,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

  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数字化发展主要强调数字文化的载体性,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字空间为平台,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发展范式的变迁,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存储和传播技术赋能文化产品的生产、展现和传播,形成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的文化服务模式,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一是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征。一场直播讲座的受益人群已经超越现场观众,可同时让成千上万的人受益,且几乎不增加额外的成本;人们可以通过统一的文化云平台,参与、欣赏和体验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内容,且不用奔波于不同的文化场馆。

  二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在线阅读、公共文化云等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形象化、更具交互性、更易于理解,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崭新载体。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非遗挖掘整理和历史文献研究等领域,如“数字长城”“数字圆明园” “敦煌古藏文文献数字资源库”等,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也为广大民众体验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有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规划》明确了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点。

  其一,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规划》将数字文化纳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再次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部署和安排。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旨在构建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产再到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全新体系。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既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战略目标,旨在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目前,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等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所有省级数字文化馆平台实现云平台全覆盖,160余个地市级公共文化云平台中的近一半具有数字化服务功能。

  其二,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资源大国。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公共文化机构积攒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数据,但是由于每个机构都守护着一个个数据孤岛,海量的文化资源数据存在严重分割,无法体现数据的文化价值。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就是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资源,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通过标准体系和技术手段关联跨部门、跨领域、跨形态的文化数据资源,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时代性表达、全景式呈现和全社会共享,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促进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从受众的角度看,数字技术从内容建设、展现方式、传播途径、交互手段等方面丰富了用户的文化体验,使数字文化生活日益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并成为一种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新特征。线下体验主要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以及城市广场、商业街区、购物中心、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线上体验则主要依托数字电视、手机和移动终端等介质。通过提供多样化、定制化、交互性的文化数字内容,增强用户的视听体验和消费体验,形成与线下场景并存的文化消费和体验新空间。

  近年来,数字文化服务新业态不断丰富,云演艺、云展览、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等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传统文化项目借助数字力量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能力,如“数字中轴”“云游长城”等。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载体与新表现形式。网络视频平台日益成为对外传播展示中国美食、美景、民俗、非遗等大众文化的新兴力量。数字平台也成为我国数字文化贸易的主渠道,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规划》对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作出专门部署,未来可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数字文化企业、平台企业对文化服务供给端和消费端进行数字赋能,鼓励文化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更高质量、个性化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扩大公共文化资源数据的开放共享,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平台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资源数据的开发利用,扩大高水平数字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供给,拓宽数字文化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三是积极培育云端演艺和云端展览新业态,充分运用网络视听、互动直播等方式促进文化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丰富用户文化体验。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数字文化建设,扩大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向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和特殊人群的辐射和延伸,以数字技术弥合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文化鸿沟,不断增强数字文化发展的包容性。

  杨永恒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