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与现代化的空间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被赋予全新使命与内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不仅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积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举措。
  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然而,当城镇化率越过关键节点,传统上依赖土地增量扩张、投资规模拉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收紧,“城市病”问题时有发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迫切需要城市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内涵式发展强调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与综合承载力。
  坚持内涵式发展,意味着城市发展价值旨归的凸显。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城市工作摒弃“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惯性思维,将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置于首位。济南“一城山色”的生态修复、成都以公园城市理念重塑城市形态、上海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都是以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宜居需求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标尺的生动实践。
  坚持内涵式发展,要求不断推动城市动能转换。城市内涵式发展绝非低速发展,而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其核心动能在于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将创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要素配置,畅通转化渠道,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使城市空间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集聚区。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引领、深圳南山区的企业丛林、杭州“六小龙”的惊艳亮相,无不印证了创新生态对城市能级跃升的积极作用。
  坚持内涵式发展,呼唤切实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城市内涵式发展是精细、智慧、高效的发展,必然要求城市治理能力的同步提升。从“九龙治水”到“一网统管”,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从政府单向管理到社会多元协同,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城市大脑”,推进“一网共治”,实现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同时,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依法治市,搭建“居民议事会”“社区规划师”等群众参与平台,用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渠道,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坚持内涵式发展,需要精心打造城市特色与魅力。城市不是冷冰冰的“石屎森林”,而是有生命、有记忆、有性格的有机体。城市内涵式发展强调特色与品质,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需要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同时,要以美的眼光和创新的手法,塑造富有时代气息、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让自然山水与城市空间相融共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从“Labubu”掀起的文创热潮,到“苏超”“浙BA”展现的城市活力,都是城市独特魅力在文化、体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就是要让城市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
  征途漫漫,砥砺前行。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让一座座创新涌动、宜居舒适、美丽和谐、安全韧性、文明善治、智慧高效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矗立在中华大地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最坚实、最温暖的载体。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新疆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田粉红(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