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页 > 会议日历 > 近百位专家学者聚焦“美术教育融合创新”

近百位专家学者聚焦“美术教育融合创新” ——“第七届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会议时间

2023-12-27 至 2023-12-28

会议地点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主办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会议介绍

  12月27日至28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第七届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美术教育研究者、教材出版社领导与部分省市美术教研员、中小学一线美术教师等近两百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美术教育融合创新”的主题,共同展开跨文化的多重对话,共同探索和促进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共同展望人工智能时代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创新贡献力量。

  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郭志峰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喆在致辞中提出,随着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美术教育与世界的连接也更加深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需要我们扎根中国本土,拥有全球视野,共同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创新发展。本次研讨会的举行表明全球美术教育所受到的关注度正在日益提高,也体现着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群体的不断壮大,学术影响力的日益提升。

  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在致辞中介绍了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发展的历程,并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发展着,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今天我们对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研讨,并共同展望人工智能时代学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及时。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玉龙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南师美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师,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表示,在未来发展中,学院将继续加强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共同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在致辞中表示,这次会议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以长三角区域各高校围绕美术教育研究形成联盟,不仅组织教师对美术教育研究进行交流研讨,还会不定期设置了研究生论坛、本科生论坛,推动长三角美术教育界加强交流互动。二是会议主题紧跟时代步伐,美术教育重在融合,要加快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发展。三是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注重大中小学美术教育融合。美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

  多视角开展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开幕式后,江苏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王秦谈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创造力。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直江俊雄以美术科教育学丛书第3号为例谈到了美术教育与研究方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以“事实与价值·非遗通往教育的路——复杂性时代的文化遗产教育”为题进行主题报告。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谈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新视野与新范式”。韩国淑明女子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金香美介绍了“韩国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美术教育课程的实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派特?维尔纳夫以“教育策展的价值和实践模型”为题进行主题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胡知凡谈到我国近代图画、手工学科的价值取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甄巍以“美术学艺术硕士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主题报告。

  西南大学出版社美术分社社长龚明星提出要加强出版社与高校的合作,推进新时代美术学高质量教材建设;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薛军伟以江苏省艺术与科学中心建设为例汇报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徐韧刚介绍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上海美术教育;加拿大美术教师刘一览介绍了美国跨学科美术教育实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冷莹介绍了浙江省乡村学校自然美育项目,展现了乡村美育建设的新成果。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美术教研员丁悦汇报了关于素养理念下的教材编写的研究成果。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秦华分享了如何进行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科书编写的思路与方法。

  28日上午,与会学者分为“美术课程与教材”“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美术教育中艺术与科学融合”三大主题分享和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美术课程与教材建设、科艺融合的前沿理念和研究成果。28日下午,会议组织与会学者前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分部小学部进行了《一场雅集的邀约》课例观摩,专家们感叹“在连环画一样的雅集长卷中被感动”。这次课程以“让艺术生活化融入课堂”为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课程理念与美育浸润精神。

  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江苏省艺术与科学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长三角美术教育研究联盟、西南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杜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