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对日记信札、文集序跋、手卷图像等文献的使用,在清代文学研究领域吹起一阵新风。相关边缘性文献与边缘性议题的开拓,也给清代文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边缘文献”与“文献边缘”的深度思考,及其如何推进清代文学研究,有赖于学界的共同研讨。11月11日,“文献边缘与清代文学”学术工坊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举行。
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学者参会。与会学者围绕“文献边缘与清代文学”的会议主题,就清代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献学视野下经典作品、重要作家、重要文学观念的再思考,流派、结社、家族、地域与清代文学研究的拓展,清代各体文学创作与文体观念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刘婵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科设置、历史沿革,以及学院关于明清文献特藏向大家做了介绍。她表示,本次大会因文献结缘,因文学而增色。会议主题“文献边缘与清代文学”紧扣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是新时期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前沿学术表达。
主旨报告阶段,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水云表示,以往的词史叙述中往往忽略了从康熙末到乾隆初这一段时间,而这一时段正是浙西词派影响扩大、厉鹗在词坛地位逐渐上升的时期。他研究和探讨了浙西词派的审美及其发展、转向的历史。
目前关于方东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学理论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而其古文创作特点及成就却长久被人们所忽视。方东树的古文对于“桐城家法”既有继承,也有突破,堪称桐城派古文由古典向近代转型的先驱,在桐城文派史乃至整个中国古文创作史上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余祖坤以《方东树与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离合及其启示》为主题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军均表示,蒲松龄《聊斋志异》所寓之“孤愤”,实际上是蒲松龄在现实中失意遭际的自我补偿,也就是假幻设以自见心中的暗黑和理想。蒲松龄的“孤愤”,是肉身的沉重和精神的顿挫而形成的。
当日,与会学者在四个分会场围绕“文献边缘与清代文学”的大会主题进行了多次学术报告。与会学者共同认为,清代是中国古代各体文学集大成的时代,也是各体文献生产与留存最为丰富的时代。整合利用各类文献,深入探寻清代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类型、写作模式、文体观念,理清其与地域、家族等因素的互动,具体呈现清代在古典文学传统延伸和衍变中的各种态势,深耕、培育出更为厚实可观的学术成果,是清代文学与文献研究者所致力于探寻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杜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