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届广府文化论坛”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广府文化与城市文脉”为主题,从广府历史地理与城市文脉、广府语言文学与艺术、广府学术与文化名人、广府民俗文化等不同层面观察广府和广府文化,讨论如何在新时期深挖广府文化内涵,赓续城市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广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聚焦城市文脉 留下城市记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
本次论坛的多篇论文围绕如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如何在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中将城市文明传承与根脉延续更好结合展开讨论,涉及广州旧城更新与微改造、广州文学景观的挖掘与打造、广州城的地理分布与地域地点、广州府城文脉的历史演化、广州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等话题。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认为,广州作为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学景观是比较多的,著名的有越秀山镇海楼、白云山蒲涧帘泉、石门贪泉、南海神庙和珠江等,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能增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黄莉认为,在广州旧城更新和微改造的过程中,在城市文脉的延续和保护视角下,如何提升老城区的居住品质,以及面对老城区人口的老龄化,如何提升老城区的活力等问题,都必须尽快得以正视并解决。广州城市微改造要坚持数字化高质量保护和更新,体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特色,注重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与改善,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和魅力,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要求,打造有温度的健康住区和怡人社区氛围。
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往往是从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开始的。要留下城市的记忆,就要对历史建筑予以保护。本届学者对广州花都区塱头古村落建筑、广州花都区祠堂建筑灰塑装饰、近代广西钦廉地区市镇建筑、广西钦廉地区院落式建筑等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装饰特点、保护与利用也做出了细致的研究。
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庞广仪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欧式公共建筑和教堂不断地出现在口岸城市北海及周边地区,对钦廉地区建筑文化的变迁起到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诸多精髓尤其是“风水”理念依然得到很好的传承。受口岸城市建筑文化变迁的影响,钦廉地区圩镇建筑也出现了外来文化因素,但植根于社会文化土壤的儒道文化,依然主导圩镇商业建筑总体规划和个体的风格。建筑如同时间的化石,以物质的形式将近代基层社会文化变迁的特性浓缩在历史的岩层中。
以广府文化为根基 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广府文化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广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与其他地区文化融合,形成同源共生而又各具特色的格局。
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小玲以合浦汉郡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为题,深入探讨了两千多年“汉郡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显著的人文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她认为,合浦汉郡文化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在特定区域融合、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开放、兼收包容的胸襟和追求。合浦汉郡文化有着较高的区域认同优势,对于开展多元化区域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聚合拉动效应和现实意义。积极打造汉郡文化品牌,对推进北部湾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届论坛也出现了以往较少涉及的领域如广西仫佬族文化、白裤瑶原生态特色文化、广西京族哈节文化等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广府文化域外文献的挖掘和海外传播也成为本届论坛一大亮点,如域外所藏岭南报刊、东南亚“侨批”、南侨文献等的挖掘。广府文化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和机遇,得以在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生根发芽。有学者提出广府文化输出的新途径即“一带一路”,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利用历史上广府文化的“外来因素”,扩大其内涵与外延。
在创新中传承 激发广府非遗文化新活力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广府文化地区不仅保留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保留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粤语粤剧、传统节俗、饮食习俗、婚嫁习俗等。
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曾应枫指出,广府人的礼数具备传统性、即时性与创造性等特征,民俗是在不同历史、不同地点、不同语境中由民众创造并不断发展的,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点,就是人们以生命的体验作为文化创造的内在动力,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表达形式,在传统的礼数中构建出新的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当事人,每个人既是传统的承载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关于如何在创新中传承,如何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与会学者也结合各自的专长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其中涉及粤语及粤方言相关研究,包括地理气象对粤语起源发展影响、广州话声调、广府俗语活化、廉州话注音识字扫盲运动等;粤剧粤曲传承传播研究,论题涵盖广府戏曲音乐传播、中新粤剧关系、梧州粤剧进校园、粤剧粤曲粤乐与粤语流行曲关系等;广府曲艺的保护与传承,论题涉及咸水歌、龙舟歌、粤西木偶白戏、扶绥山圩镇采茶花剧、刘三姐歌谣等;广府节俗文化的保护与现代传承,论题涉及花都盘古文化、广州“行花街”、茂名年例民俗、广府“七夕”“端午”民俗节日、从化掷彩门等;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网综节目考察广府文化的传播,如动漫电影《雄狮少年》中的岭南文化释读、佛山十番存续考察、在大湾区背景下港乐网综在港传播探讨等。
本届论坛主题丰富,开放中有聚焦,研究都指向广府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广府根脉的当下性延续,广府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对广府文化的深入研究有较好地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