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页 > 会议日历 > 第二届“中国之治·基层治理创新论坛”举行

第二届“中国之治·基层治理创新论坛”举行

会议时间

2023-10-28 至 2023-10-28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会议介绍

  1028日,第二届“中国之治·基层治理创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旨在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以各种形式交流研讨、分享经验,总结推广各地基层治理实践创新经验和做法,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新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炳权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蔡礼强主持上午上半场专家专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建云作会议总结。

  王新清首先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基层治理政策说起,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随后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举办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王炳权提出,基层治理是目前我国国家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命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宋贵伦认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关键是构建基层“五社联动”的治理共同体,并对“五社联动”的概念、方式、基本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少来围绕“谁来治理乡村”这一问题,分析了古往今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目前我国城乡结构下乡村治理中各个主体的情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探讨了乡村治理数字化问题,提出乡村治理数字化具有重大意义,取得一定发展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发展障碍。今后需要从理念、知识、制度、技术四个维度继续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谢新水聚焦数智时代的“政策精算师”,分析了“政策精算师”的缘起与历程、应用成效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基层治理的“情境—模式”分析框架,区分了基层治理的三种情境,提炼出基层治理的不同情境与模式迭变的规律。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杨华锋分享了基层社会非常态治理问题,分析了非常态治理的概念,并且着重强调了这一治理情境下的权力再生产及其风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治理研究室副主任吴莹以基层民主协商为核心,分析了基层民主协商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明确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总结了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挑战。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守涛基于多个创新案例,分析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六个基本原则,即解问题的创新导向、重实际的创新依据、为群众的创新旨归、胆子大的创新勇气、步子稳的创新底线、韧劲足的创新定力。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刘琼莲基于天津社区治理实践,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高质量发展需要党和国家以顶层设计引领“最初一公里”,也需要党的地方组织和地方各级政府把准“中间段”,更需要基层党组织落实“最后一公里”。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副研究员张乃仁基于河南省1035村(社区)的调查,发现了农村社区治理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经验与启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副市长刘洋萍以合作市为案例,总结了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即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赋能、智治支撑。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以及来自北京、天津、四川、浙江、河南、甘肃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深度探讨我国基层治理理论与实践,为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积极建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杜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