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 至 2024-03-01
陕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碑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春秋战国到近代,碑刻文献几乎贯穿、见证着中华文明大一统20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程的许多重要信息。近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吴敏霞、党斌、王志勇编著的《陕西碑刻文献集成》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录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收藏陕西历代碑刻拓本共4209种,9000余幅(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收藏碑刻的专业博物馆,已出版有《西安碑林全集》,故本书没有重复收录其馆藏碑刻),依碑刻时间统一排序,包括东汉19种,三国1种,十六国2种,南北朝102种,隋73种,唐664种,五代8种,宋、辽、金152种,蒙元121种,明778种,清1898种,民国330种,另有时代不详的61种。书中每种拓本均配以简要的说明文字,对书法精美或文字较小、模糊的拓本,适当局部放大,以便摹写、辨认。其中,有相当数量拓本资料为首次公布,对研究历史、文学、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
秦汉以后,我国的书写文字载体早期主要是简帛,东汉逐渐过渡到纸张,它们的共同缺点都是不易保存,而碑刻保存时间久远。例如,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举措,东汉窦宪逐匈奴于漠北的大捷事迹,时隔两千多年,我们都能从当时的碑刻上读到。碑刻文字记载内容从天文、地理、政治,到文化、经济、社会、风情,内容十分庞杂,几乎无所不包。碑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强调以石质为刻写载体,包括镌刻有文字、图画的所有石刻;狭义上强调碑刻的文献价值,主要指刻有文字的石刻。碑刻大致包括碑碣、墓志、造像题记、摩崖等不同类型。抢救性保护、创新性利用陕西历代碑刻资源,对于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深刻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赓续传承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碑刻文献由于质地坚固和流传久远,在文明传播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从文献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碑刻文献处于以毛笔书写形成文献的历史阶段。其制作过程包括书丹、刊刻等最重要的两步,前者是用毛笔蘸朱砂,按照写本文献的格式,把业已拟定的碑刻文稿,誊写到画有界格的石板上。其后,用雕刀把石上字画刊刻出来。书丹体现了写本文献的特点,其书体,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书体面貌,即汉碑用汉隶,魏碑用魏碑体,南朝以来基本完成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至隋碑,南北书法臻于融合,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用,唐碑之楷则相当圆熟。从形制上看,碑刻类于卷轴,保留了简策制度,即整体上采用竖线相隔,状类绳编之简策;其书写行款格式,完全承袭传统简牍文献的下行左走格式。从内容方面看,碑刻文献可以校勘或印证其他写本文献。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传世碑刻资源十分丰富。碑刻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在今陕西凤翔发现的秦代石鼓文,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碑刻,世称“石刻之祖”。其后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三秦大地镌刻了数以万计的碑刻,是中华传统文化承续的重要载体。前人对此多有记载和研究,如宋欧阳修《集古録》、赵明诚《金石録》、田概《京兆金石録》,明赵崡《石墨镌华》,清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孙星衍《寰宇访碑録》,民国陆增详《八琼室金石补正》、武树善《陕西金石志》等金石著述,以及清沈青崖《陕西通志》、张聪贤《长安县志》、李恩继《同州府志》、民国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等地方志书,都有关于陕西碑刻的文字记録和研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考古事业的飞速发展,一大批出土墓志显现于世,更为久负盛名的陕西碑刻锦上添花。
据悉,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成立于1983年,主要负责制定陕西全省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协调全省古籍整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就致力于搜集整理陕西存藏历代碑刻拓本,特别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之外散存于全省各市的碑刻,以使散落于民间的碑刻得到再生性保护。在前期收集陕西历代碑刻资料基础上,2016年《陕西碑刻文献集成》作为陕西省“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重大项目立项。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采取集中存藏单位核查和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先后前往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各地市区县,再次全面普查搜集碑刻信息和资料。集中存藏碑刻的信息核查工作得到了各基层存藏单位的配合,进展相对较快。野外实地考察则由于路况复杂、雨雪天气等客观因素制约,进度缓慢。在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及各地市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项目组又陆续补充收集了各类碑刻信息和拓本2000余张,合计之前收集资料共9000余张。此后,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多次组织陕西省古籍整理出版专家会委员召开论证会,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最终成果选用碑刻拓本的标准后,遂即启动项目最终成果的编纂工作。
据介绍,编纂工作主要是以项目前期收集的碑刻信息登记表为基础,首先对拓本进行尺寸丈量,根据拓本内容确定时间进行排序,剔除部分质量较差者,逐一核查和録入形制、尺寸、行款、书体、撰书者及藏地信息,尽可能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确的数据。《陕西碑刻文献集成》的出版,既是抢救性保护陕西历代碑刻资源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成果,也为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