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至 2023-01-03
四川
《美国科学院院报》
近日,四川史前考古研究成果《新石器时代原始汉藏语系人从黄河流域向青藏高原迁移的考古证据》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NAS发表。作者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领衔的研究团队,包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剑,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人类学系王佳静博士,中国农业博物馆赵雅楠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通讯作者为刘莉、陈剑。
四川史前考古研究成果《新石器时代原始汉藏语系人从黄河流域向青藏高原迁移的考古证据》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NAS发表。 研究团队/供图
据研究团队介绍,该项研究发现了汉藏语系早期使用者的文化实践的证据。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使用人数超过13亿,其中主要在中国。它起源于大约8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并在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期间扩展到青藏高原。该项研究介绍了对从黄河迁徙到四川西北部高原的原始汉藏语人士的生活方式的考古调查。他们可能融入了土著狩猎采集者并采取了广泛的生存策略,包括小米种植和当地野生资源觅食。他们保留了重要的仪式传统,特别是酒精发酵法和与舞蹈表演相关的公共仪式饮酒,这可能有助于维持他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观。
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最近的语言学和遗传学研究将其起源追溯到大约8000年前中国黄河地区新石器时代种植小米农民,并且还表明,汉藏支系的最初分化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向西部和西南部的扩张同时发生,距今第六个千年。然而,迄今为止的考古调查不足以了解这些讲原始汉藏语的移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研究团队基于甘肃和四川三个遗址陶瓷上的微化石遗迹证据、区域考古背景,展示了与仰韶人口最初向西南迁移有关的物质文化和仪式活动的跨学科研究结果,和现代嘉绒藏人的民族志记录。第一批仰韶移民可能已经融入了四川西北部高原的土著狩猎采集者,并采取了广泛的生存策略,包括谷子种植和当地野生资源的觅食。同时,移民似乎保留了以前在黄河故乡建立的重要仪式传统。他们准备了含有红曲霉菌和用于酿造酒精饮料的大米的曲子,可能在与仪式舞蹈表演相关的公共饮酒节中被消费。这些仪式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在中国西南部的相关仪式中幸存下来,可能在维护和加强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以及与原始汉藏移民家园的联系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PNAS是《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缩写。它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刊,亦是公认的世界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