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页 > 会议日历 > 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工程实践与工程理论创新

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工程实践与工程理论创新

会议时间

2023-07-25 至 2023-07-25

会议地点

西安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会议介绍

  工程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工程一直体现为直接生产力。从哲学角度看,工程成果的核心标志往往是构筑一个新的存在物,即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优化构建出来的集成体。中国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以人为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文明,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时代关切的现实意义。7月25日,2023工程哲学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程实践与工程理论创新暨工程实践与工程理论的‘非完美性’研究”。与会学者聚焦如何运用哲学思维更好解决工程难题,促进工程界与哲学界跨界合作创新发展。

  现代工程活动是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集成系统,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技术要素构成了工程的基本内涵,非技术要素构成了工程的边界条件。在院士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就“超级工程”发表演讲。他将“超级工程”定义为“人类改造自然伟大创造的巅峰之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领域的重大工程无论在规模还是水平上都逐渐走向世界巅峰。“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重大工程实现量到质的飞跃、点到面的提升,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为中国巨轮前行增添了澎湃动力。伴随着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迎来历史性跨越,重大工程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产业价值提升,辐射带动创新驱动、产业调整,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胡文瑞通过梳理古今中外的超级工程案例,指出“村村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惠民工程。创新引领工程建造,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重大工程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为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他倡议通过研究超级工程案例记录中国历史发展。

  重大工程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提供有力支撑。载人航天、量子通讯、载人深潜、航空母舰等重大成果和关键性突破,为我国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工程属于人,人的生存是工程的根本维度,因而对工程的哲学反思只有从人的存在出发,才能合理解答工程存在论以及工程的意义问题。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部长伍军、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宏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大洲、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梁军分别围绕“非完美性——四十年伟大的工程实践”“道与器”“自然工程与社会工程的关系”“探寻达成‘工程自身’之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的哲学考察”“试论工程实践‘非完美性’的三重理性向度”等主题,讲解了工程哲学的内涵及意义。

  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符号,重大工程在国家科技创新、产业调整、服务贸易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大指引与牵引作用。伍军认为,中国工程的实践成就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和中华文化的成就。现代工程的飞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也引来了许多难题。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复杂,工程与工程、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经济社会之间以及工程自身内部都有许多极其复杂的关系和问题。“非完美和完美是辩证统一的,非完美是不完美,但它追求完美,完美主义本身不完美,但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非完美不是干不好的托词,而是为干好找办法。”伍军表示,李伯聪教授的这句话强调我们要基于客观的事实,扎根于现实的条件,不论从国外还是从国内看,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人类的工程实践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教训。因此,对这些经验和教训从哲学高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既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水平,又有利于促进哲学自身的发展。

  “天下为器”,“无其器则无其道。”哲学研究最关键的是什么?研究器。对于哲学来说,不是说要不要研究器的问题,而是不研究器就没有哲学。在李伯聪看来,工程活动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工程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面貌。这里的工程不是在“社会工程”含义上使用的“工程”,而是指像三峡大坝、高速铁路、载人航天等这样的主要针对物质对象的“工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进行各种类型现代工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现代工程”的活动方式。虽然古代社会也有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比如我国的都江堰工程、大运河工程等,但它们与现代工程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代工程的基本生产方式是手工的、个体的,现代工程则是工程化的、产业化的……现代工程是既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又有现代技术方法支撑的社会活动方式。所以我们需要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以哲学思维把握工程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工程哲学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工程活动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而把各种工程搞得更好。李伯聪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工程哲学的理论基础,工程哲学可以具体化或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工程哲学是关于工程的哲学。工程不但涉及科学和技术,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福祉。研究工程哲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李伯聪表示,从现实看,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无论是数量、类型、规模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今后还要建设更多的工程。这本身就需要对工程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程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尤其要避免重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短期利益而轻视和忽视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等问题。建设和发展工程哲学,就是要在哲学和工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工程和哲学贯通起来,既改变哲学“无视”工程的状况,又改变工程“远离”哲学的状况。这可以使工程界和哲学界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也可提高全社会对工程的认识水平,从而把我国的工程建设搞得更快更好。

  现代工程是连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实现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杠杆。工程需要哲学,哲学要面向工程,在工程界与哲学界的互动中,工程哲学应运而生。众多与会学者提出,中国近现代工程的演化仅仅用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却经历了西方数百年工程演化的全过程,展现出一般的工程形态的全部样态。在工程哲学的视野下,21世纪必将是工程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出来的代表“中国历史”独特性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国正在进行的宏大的工程实践活动迫切需要工程哲学,工程哲学研究大有可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杜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