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首页 > 会议日历 > 专家研讨涉外律师培养与法律英语学科建设

专家研讨涉外律师培养与法律英语学科建设

会议时间

2024-06-01 至 2024-06-01

会议地点

甘肃政法大学

主办单位

甘肃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甘肃省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

会议介绍

  6月1日,“第四届全国涉外律师培养与法律英语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甘肃政法大学举行。论坛以“提高法律英语水平,培养高端涉外律师,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效”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学者及涉法实务界代表约200人参加了论坛。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唐伟尧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与会专家指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是我国推进开放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涉外法律服务越来越大,加大了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

  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法连表示,法律外语成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国家语言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运用法律外语才能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实现精准传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向世界展示法治中国形象。

  “一带一路”律师联盟秘书长康煜认为,法治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而律师是推动涉外法律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法律英语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英语既是涉外法律服务中应用最广的工作语言,也是我国法律外语教育最为成熟的语言,从而成为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最为关键的语言资源。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涉外律师培养体系、涉外律师培养路径、法律英语学科专业建设、法律英语课程建设、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赵军峰以“中国特色法治话语外译传播中的立格与传意”为题,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法治专题为对象,阐述了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立格”与“传意”翻译策略在法治话语外译中的运用。甘肃省律师协会副会长雷声作了题为“涉外行政执法的挑战与路径——兼议法律英语的作用与涉外行政执法律师培养”的发言,阐述了新时代对涉外行政执法的新要求、涉外行政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路径。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余素青作了题为“谈涉外律师的时代意义与培养路径”的发言,指出我国涉外律师培养中存在技能同质化严重、交流国际化不足、实践性强调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涉外律师培养的有效路径。

  北京霖理律师事务所主任张玉林在线上作了题为“外循环经济共同体中非诉争议解决机制的实务需求和法律英语的应用”的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以双循环经济为架构,以国际仲裁和纽约公约为发言案例基础,阐释了法律英语在现代法律通识教育和公民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曹进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法律翻译的多义性处理策略探究”的发言。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处理法律术语“多义性”问题方面的潜力受到关注。人工智能在保持术语一致性和准确把握语义方面展现出优势,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勇作了题为“涉外律师人才培养,法律英语应当先行”的发言,结合涉外律师英文法律文本起草和翻译中的实际案例,指出了涉外律师培养亟须正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涉外律师人才培养新路径。

  本次论坛由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甘肃省法学会、甘肃省律师协会等单位指导,由甘肃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甘肃省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