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金牌思政课】沈永福: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新形态

2023-07-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沈永福,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不同于人类过往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丽的事业,这一全新道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也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语言是存在之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出发,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成就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新形态,讲活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总书记讲,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创造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途径,为人类美好社会制度和道路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些新的实践成就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重塑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人口观,需要阐释中国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以及独特的方式,需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话语体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阐释好谁之富裕、何种富裕以及如何富裕的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话语转变思路,从根本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本质、道路、方式加以阐述,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富裕观念和话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讲清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以及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自然观,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人类价值,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既坚持独立自主,不盲目追随西方现代化路径,又坚持互利共赢,共建共享,为构建和平发展的世界现代化的新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困境

  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存在不足。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但这些巨大的成就和实践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话语优势,我们仍然存在话语滞后、话语主导与引领不够、话语诠释与传播不够、话语的善美意境不足等问题。

  相较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我们话语的阐释在一些方面仍有不足。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情况应当说有很大的改善、很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现象有了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的话语方向和议题的引领方面还需要加强,要通过人们听得懂的“语言”,以合乎逻辑和讲道理的方式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故事背后的制度要素,避免演变成意识形态之争,全面加强话语议题、话语规则、话语进程、话语内容、话语范式等各个方面主动的引领能力。同时面对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有理要说得出,说了要传得开,加大现代化中国话语的传播力度。同时面对西方不断制造各种负面的舆论无端指责我们,不断创造出各种中国论调围堵和孤立我们,需要与之针锋相对地建构话语体系、话语平台进行对垒,捍卫和夺取话语阵地、高地。

  当前还存在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善美意境不足的问题。话语表达不仅蕴含着“真”的道理和“善”的价值立场,也蕴含着人们对“美”的理解方式。交往主体在以话语为核心的交往行动中,也应当承担“塑美”的使命,协调好自身语言行为和信念之间的关系,理性表达自我的情感,在自我和他者的沟通中通过真实、真诚、正当与友好的对话,获取彼此的认同与相互的尊重,实现主体间平等协调和谐,追求和实现话语的善美意境。

  三、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新形态

  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新形态,需要在坚守本色中发展,在不忘初心中创新,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有“理”、有“礼”、有“力”。

  马克思主义话语要有“理”,首先要蕴含真理、要基于常理、寓于情理。马克思主义话语要讲出真理的味道,“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话语的真理性展现科学理论的彻底性,富有哲理与学理,能够掌握群众,真正能够引发人民大众的共鸣,真正获得人民大众的拥护。马克思主义话语要基于常理,贴近我们生活实际,能够指导我们实际生活。“任何一种道理,如果只是某些人听得懂,如果只是自设了话语壁垒,如果不面向人民大众,那它就只能沦为书架上的装饰品,就变成了自说自话。”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要说真情,道真情,叙真情,中国传统儒家讲“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我将无我、一心为民”,那是真情的表达;“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那是深情的流露;“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那是愤激之情的担当。马克思主义话语要以情而见理,面向实践,追求情理合一。

  马克思主义话语要有“礼”,要真正体现骨子里的自信自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深刻体现“四个自信”;要表现自我的礼敬自豪,“诚于中,形于外”,对自我思想文化理论的一种温情与体认;彰显文化文明的伦理风貌,将中国传统伦理与中国人的善良善意充分表达;体现往来的礼仪风范,表达上要体现一种礼仪风范,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必要的怒对、战狼的精神、犀利战斗的话语,仍有必要。

  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要有“力”,有力地回应中国之问、智慧地响应世界之问、深沉地回答人民之问、科学解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话语要有力回应中国之问,做到解释有力,科学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要智慧响应世界之问,做到传播有力。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要深情回答人民之问,做到引领有力,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回答“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科学解答时代之问,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聚焦时代重大命题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科学解答时代之问,需要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宣传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言论,批评批判错误的观点、错误的言论,敢于亮剑发声。

  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着中国人身心安顿的思想内涵,以创新性的话语充盈中国人的精气神,也必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同时为世界彰显中国智慧与力量!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问题,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凝心聚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监制:袁华杰  

  统筹:王宙  

  策划:毕雁  

  编导:魏颖琦  

  主持:杜娟  

  摄像:杨崇海  张哲  

  灯光:卢智宇  

  导播:孟繁杰  

  片头:杨以宁  

  剪辑:杨以宁  

  包装:杨以宁 

  指导单位: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支持单位: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