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期间电诈犯罪治理成效显著
“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围绕电诈犯罪的关键环节与跨境特征,从特殊行业领域、犯罪发生过程、社会宣传布控、国际联合执法四大维度构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具体举措及成效如下:一是加强通信领域的监管。各部门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通信领域采取“打防结合、防范为先”的策略,通过精准预警、协同治理、技术反制和多维宣传,全力守护公民的“钱袋子”。共拦截诈骗电话124.1亿次、短信109.3亿条,处置涉诈的域名网址2521万个。二是强化“资金链”的审查。公安机关利用大数据模型识别潜在受害人,力求抢在被害人财产损失之前,通过电话、短信或民警上门及时进行劝阻、制止,而在接警后也会立即启动紧急止付程序,冻结涉案账户。目前国家反诈中心累计下发资金预警指令2036.8万条,各地公安机关累计见面劝阻2821.5万人次,有效避免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三是做好宣防管控工作。国家通过“打防结合”策略,全面开展反诈宣传与精准预警劝阻,同时严厉打击诈骗团伙及上下游黑灰产,并完善法规、推动社会协同治理,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以惩治电信诈骗犯罪。四是不断推进涉外执法合作。我国正通过倡议建立国际反诈联盟、强化多国联合执法及推动公约签署等举措,深化对外执法合作,以共同惩治电信诈骗犯罪。目前,我国会同东南亚各国开展系列联合行动,捣毁境外诈骗窝点20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万余名,并进一步推动《河内公约》,以构建打击网络犯罪的全球法律框架。
当前电诈犯罪治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尽管“十四五”规划期间针对电诈犯罪专项治理取得了相当成效,电诈犯罪的发生率及损害程度均有所下降。但面向未来,仍有部分问题需要予以重点关注。一是专业技术对抗。诈骗团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深度伪造、智能钓鱼和自动化欺诈,使得电诈犯罪的精准度和欺骗性大大提高。而目前主流的鉴伪技术,在面对日新月异的伪造技术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二是相关法律体系的严密度。随着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对于利用虚拟货币洗钱以及跨境诈骗等新型犯罪形式,相关法律的界定与规制措施仍需进一步予以精确。三是公众防范意识。尽管全社会的反诈宣传力度空前,但部分群体的防骗意识仍有待加强,诈骗分子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实施犯罪。老年人和青少年依然是电诈犯罪的高危群体,老年人容易陷入“保健品投资”“高息理财”系列骗局,而青少年则可能被“校园贷”“游戏装备借贷”“刷单返利”等陷阱所迷惑。四是国际协同治理。电诈犯罪不仅是我国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电诈犯罪的发生地、资金流转地、诈骗人员所在地等往往具有跨国因素,跨境电诈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治理难题,对国际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五五”规划期间电诈犯罪治理展望
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将进入全新阶段。一是技术规范之治。未来,我国电诈犯罪可重点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深度研发与应用,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主动的反诈骗防御体系。加快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实现对诈骗资金链的精准溯源与追踪。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算法,大幅提升对海量诈骗信息、可疑链接和异常交易的实时识别、分析与预警能力。二是法律制度之治。我国电诈犯罪应重点填补相关法律空白,加强相关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加快制定专门针对利用虚拟货币、元宇宙等新型空间和工具实施犯罪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定性与惩处标准。此外,作为“社会最后防线”的刑法,要进一步构建“严而不苛”的刑事法网,准确把控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犯罪高频化与定罪混淆化趋势。三是宣发布控之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我国电诈犯罪应从发传单、办讲座等的传统反诈宣发模式,逐步探索迈向“精准化、沉浸化、智能化、跨界化”的新型宣发模式。逐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宣发能力,让人工智能成为反诈宣传的得力助手,主动发现新套路,精准预警高风险人群,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空中与地面、虚拟与现实,构建无死角全覆盖的宣传矩阵。四是国际协同之治。未来,我国对电诈犯罪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通过构建更紧密的国际警务合作网络,在情报共享、线索协查、证据互认乃至联合执法行动等方面实现突破,彻底瓦解盘踞在境外的犯罪窝点。并着力加强与国际社会在法律适用上的协调,共同推动建立更具约束力和操作性的跨国法律追责与打击机制。
总之,在“十五五”规划期间,我国仍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培养反诈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适用的准度与精度,加强国际协作,推动国际条约不断落地到国内法规。通过以上诸多方面的努力,实现对电诈犯罪的有效遏制,以确保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各项合法权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据犯罪刑法规制体系的建构研究”(22FFXB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