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价值是家庭成员共享,通过日常符号、习俗、器物、技术交流共同建构并向外传播的意义网络。随着技术发展,家庭价值载体不断变迁,尤其在当前,数字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人类文明的图景。面对屏幕侵蚀亲情时光、算法制造代际鸿沟、智能产生现实冷漠,重新锚定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元,是恢复人的主体地位的关键命题。
技术发展带来家庭价值载体变迁
工场手工业阶段,家庭成员围绕同一目标进行技术操作和生产。大家聚集一起,共同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农耕活动、房屋建造、水利工程等。在聚集中,亲密而协作的家庭价值得以形成。美国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Albert Borgmann)以“聚集物”来形容手工技术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在他看来,传统手工阶段的壁炉是一个聚集物。早期,家庭以壁炉取暖,它成为一个活动中心,不同家庭成员会被安排分配不同任务,这定义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母亲负责生火,父亲负责砍伐木材,孩子们负责将炉膛填满,他们作为家庭整体共同存在。
然而,当蒸汽机在18世纪迸发出第一声轰鸣,人类文明便驶入了工业时代的钢铁轨道。家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淬炼。现代技术作为“装置范式”对家庭带来的影响区别于传统手工技术。在伯格曼看来,装置是一种技术类型,通过某种抽象功能和具体时空形式体现其商品性,比如装置凭借其独特性实现商品化,而商品化本身界定了它以何种目的存在。再如,中央供暖装置是为了取暖,电话是为了沟通,音响是为了提供音乐等,但这掩盖了人类实践的某些方面。按照这种方式,技术塑造了新的生活模式,取代了传统手工阶段人们的聚集实践。对家庭关系而言,家庭成员不再一起从事劳作,不再共同协作完成一项事务,不再基于共同目标进行沟通交流,不再在共同事务中形成紧密关系。家庭整体被装置技术的抽象功能和具体时空形式切割了。技术操作由原来的日常性转变为专业性,家庭成员间已很难实现操作互换。技术运行由原来的协作性转变为技术依附性,操作技能转变为依赖专门技术设备运行。技术目标由原来的统一性转变为分离性。不同家庭成员在不同车间从事不同技术工作,完成不同技术目标。传统亲密而协作的家庭价值日渐式微。
数字技术带来另一种家庭关系的改变。数字化在延续工业技术依赖抽象功能削弱传统家庭关系基础上,通过将现实空间转移到数字虚拟空间,形成技术操作、运行和目标的整体转换。人越来越远离现实,独自沉浸在虚拟空间,缺乏家庭的日常交流。家庭成员被屏幕远远隔离,各自深入不同的数字空间。数字空间虽感觉上类似现实空间,但它是基于数据运作构筑的虚拟空间。现实空间由现实物和物与物的空隙组成,虚拟空间则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我们不可能走进电脑屏幕。尽管戴上特殊设备,我们能感知到类似现实空间的虚拟空间,但它只是现实空间中一台电脑和运行设备构筑的感知空间。在这一空间,传统技术操作的日常性和互换性被数字化切割,成为虚拟空间的电脑鼠标操作。传统技术运行的协作性被算法协作代替,目标的统一性被数字空间无限分割而消散,现实分享被虚拟空间重重数字迷雾隔离。
家庭价值构筑技术异化的人文防线
尽管技术冲击日益激烈,工具更改日益盛行,但家庭价值始终作为纽带,将人们从冰冷的技术中拉回到现实的温馨中,构成了对抗技术异化最坚韧的人文防线。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家庭发明了“道德账簿”教育法:儿童每项行为都被量化为道德积分,与零用钱挂钩。这种将工业管理思维引入家教领域的尝试,虽显机械却有效应对了城市化带来的道德失序。在鲁尔区的矿工家庭,父亲们用煤矿巷道图教会孩子立体几何,将危险的工作环境转化为具象的教学模型。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世家发展出独特的“双轨教育”:女孩在纺织机前学习机械原理,男孩在会计室研习商业管理。这种打破性别界限的职业教育,使家庭成为产业技术传承的核心枢纽。
在东方,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体系为工业文明提供独特的人文参照。在江西景德镇陶瓷世家的族规中,“七十二道工序不可减”的祖训,与“制瓷如做人”的道德诫命始终并列。这种将技术规范与人格修养捆绑传承的模式,使得千年窑火不仅烧制出青花瓷,更熔铸出“器以载道”的技术伦理。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工业内迁潮中,民族企业家卢作孚创造性地将“家族共济”伦理引入工厂管理,用“同舟共济”的家风精神凝聚技术团队,使长江险滩上的机器搬迁成为工业史上的奇迹。这种植根于传统家庭伦理的工业组织模式,至今仍在东亚企业管理中留有深刻印记。
数字时代,传统家庭关系依然是文化转型的校准者。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跨代际数字素养实验中,祖孙共同完成增强现实家谱树的过程,既实现了技术反哺,更完成了文化传承。在伊斯坦布尔考古世家的数字博物馆里,VR技术重现了拜占庭时期家族作坊的盛景。在中国,故宫博物院用区块链技术激活《朱子家训》数字藏品,古老的治家格言在虚拟世界焕发新生。在杭州某科技公司的算法伦理委员会,工程师们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训诫转化为适老化算法的设计准则。这种文化转译使智能家居系统不仅能识别跌倒动作,更能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情感需求。深圳智能手表研发团队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中获得灵感,将健康数据监测上升为数字孝道实践,让可穿戴设备担当起家族关怀的温情。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政府建设中,水电缴费、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通过“家庭数字画像”智能推送,既提高行政效率,又发挥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的家庭价值构建
数字技术构筑了新的生活形态,但它并非天然与家庭对抗。当家庭价值内在地成为人的生存需要时,技术发展可以为家庭价值传承提供新的契机。运用得当,数字技术构筑新的家庭价值形态可以成为传统家庭文化的强化剂。
构建虚拟化的家庭联合。当我们沉浸于虚拟空间时,现实空间反而被屏蔽和忘记了。传统家庭价值在同一现实空间通过长期操作互动形成。对家庭成员来说,虚拟空间既呈现出单一性,也呈现出互动的联合性。在虚拟空间,不仅可以构筑远距离家庭生活,使家庭成员重回过去的温馨时光,而且可以将历史中的家庭价值以虚拟方式传承。
构建算法化的家庭协同。数字技术通过算法起作用。生活在数字虚拟空间,我们都避免不了通过算法进行现实操作,算法起着不同于现实操作协同的作用。传统家庭成员间的操作协同,建立在熟练的技能基础上,在有限空间里,成员间既有分工,也可互换,大家在技能互换中相互理解和支持。在数字化的无限空间里,算法的精准推送、及时提醒,可以紧密跟踪家庭成员情况,让大家在浩瀚数字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不忘家的牵挂、关怀,及时回到家的怀抱。当家庭成员遇到困难时,算法化的家庭连接可以及时提供帮助,它并不排斥现实的家庭聚合,算法下的规划可以让现实聚会更精准和有价值。
构建智能化的家庭情感。智能化是指事物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类似人的智能分析、判断和行为能力,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种智能化的事物,它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为一体,从而能动地满足人的出行需求。智能化既可以附着在普通物品身上,也可以附着在类人机器上,形成智能机器人。智能设备的背后,是它在现实空间之外构筑了无数的虚拟空间,通过算法不断维系多种空间的有效转换,从而以智能行为适应现实空间的生活要求。在智能化生活中,家庭成员通过与智能设备的互动,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关怀与联结。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