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承载着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三区一中心”的历史使命。这一战略定位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度契合,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三区一中心”与“十五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
“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深相契合,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海南自贸港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海南自贸港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海南承担着“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探索使命。通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投资贸易规则和监管体系,海南提供了检验高水平开放制度的绝佳“试验场”,是对外开放战略最前沿的实践载体。
第二,海南自贸港是践行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要求海南在发展动能、产业结构、生活方式上实现系统性绿色变革,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开展高水平的实践检验,为全国乃至全球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经验和信心,具有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海南自贸港是激活内需潜力的创新窗口。坚持扩大内需这一“十五五”时期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战略基点,海南可发挥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核心功能,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新需求。海南对标国际标准打造消费场景和体验,推动免税购物、医疗康养、文化娱乐等高端消费升级回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对于重塑消费格局、激发内需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尤其在政策衔接上,海南自贸港可以利用离岛免税、高端人才引进等制度创新,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
第四,海南自贸港是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稳固基石。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定位,赋予海南在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南海权益、构建战略物资保障链、服务航天及海洋科考等方面的独特区位责任。通过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战略保障能力,海南将致力于服务国家整体的发展与安全大局。
协同推进“三区一中心”的实践路径
在“十五五”时期发挥好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定位,落实“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布局,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将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的方针是建设“‘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在口岸通关、贸易、投资、金融、交通运输、人才和数据流动等领域,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大胆试行首创性和集成式改革创新。为此,海南自贸港应当顺应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各类监管平台,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实现数据共享共用,从而既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又最大程度地提升要素自由便捷流动水平。同时,应当深化“放管服”改革,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地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是在扩大开放中探索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融合发展路径。在高端旅游、医疗康养、会展经济、现代金融、数字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全面推行绿色低碳标准。推动零碳景区、绿色会展、生态康养、绿色金融产品等融合业态发展。利用海南独特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独特竞争力。加大在海洋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清洁能源(如海上风电+氢能)等生态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与应用。利用智慧文旅、数字消费、人工智能导览等技术手段提升旅游消费的便利性、安全性和体验感。
三是完善多方参与的治理创新机制。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消费场景创新扶持资金等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扩展投资领域、扩大有效投资。激活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其在政策框架内大胆探索。利用好“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赋能经营主体。建立与国家有关部委,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北部湾城市群、长三角等区域的定期协作机制。探索在产业链合作、环保联防联治、政策联动、应急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制度化安排。建立科学、全面、侧重差异化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改革深度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国际游客占比、消费满意度、战略保障任务完成度等,定期评估进展并将评估结果与政策调整、资源分配挂钩。
四是将风险防控贯穿整个开放进程。海南自贸港的“岛内自由”是贸易、投资领域的开放和自由。越是扩大开放,越要加强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确保海南自贸港正确政治方向。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海上搜救、灾害预警、反恐、打击走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增强对海上通道的感知、监控和快速反应能力。统筹推进智慧港口、现代物流枢纽、极端天气防御设施、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对台风、林火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作者系海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