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在商品和要素流动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高水平开放需要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安全监管水平。
加强风险识别是风险防控的基本前提。根据国内外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的运行实践经验,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通常存在以下六种可能的风险点。
第一,口岸风险,主要包括“一线”国门安全风险和“二线”经济社会安全风险。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封关后,海南岛就是一个3.39万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货物贸易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作为全球最大的特殊关税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管理模式在促进商品和人员流通的同时,也提示了重要的风险防范领域。第二,贸易风险,主要包括非法贸易、假冒商品贸易、走私、电子商务规避监管、知识产权侵权等。第三,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跨境关联交易、虚假投资、行业管理等。第四,金融风险,主要包括洗钱、恐怖融资、跨境资本流动及逆转和跨境支付系统风险、汇率波动风险、加密资产交易监管套利风险、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等。第五,财务税务风险,主要包括税基侵蚀及利润转移、关联交易转移定价行为、跨境控股架构资金违规流动、公司税务透明度及增值税申报等。第六,网络风险,主要包括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性风险、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风险、网络攻击风险、敏感数据泄露风险等。
根据以上风险类别,海南自由贸易港需建立高标准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一,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完善预警体系信息推送规则以及响应处置流程,对重大风险预警信息开展跨部门综合研判、协同处置,实现风险动态监测、科学评估、精准预警,及时分析评估制度集成创新试点进展中的风险隐患。以新技术支撑全流程监管效率提升,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风险,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分类监管。
第二,贸易风险治理框架。贸易风险治理要素主要包括海关与贸易合规风险治理、非法贸易风险治理和供应链风险治理。根据治理要素,贸易风险治理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类:国家安全执法治理,包括反恐、反分裂、打击武器走私等;贸易合规执法治理,包括货物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反假冒产品贸易、反倾销、反贸易欺诈、反补贴税金欺骗、跨国公司供应链风险管理计划等。对此,可以建立以口岸及贸易安全为原则的技术检查和物理查验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作业流程,特别要依托数字技术提升技术检查的精准性,对货物及相关贸易主体和物流主体进行精准的风险研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议设立集专利、商标、版权、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于一体的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局,设立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庭,推动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协同共治,引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海南中心,为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非诉解决新路径。
第三,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国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需建立协同配合安全审查及反垄断审查制度和工作机制,具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准入端协助审查机制,包括国家安全、行业特别措施、关键技术、并购限制、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等协助审查;二是核准制管理机制,通过负面清单“特别审查”条款的外商投资项目或企业,进入核准制管理模式;三是备案制管理机制,对于未列入负面清单的领域,外商可自由进入并享受国民待遇,对应的管理模式是备案制。
第四,开放环境中金融风险治理框架。优化实施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保障金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运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和资本流动管理(Capital Flow Management,CFM)组合监管框架及工具,依法依规开展金融监管信息共享、监管协作和风险跨境处置合作。对金融创新业务及金融科技实施“沙盒监管”,确保风险有效隔离。
第五,防范税基侵蚀及利润转移治理机制。防范税基侵蚀及利润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投资领域的重要事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立符合需要的税制体系,需配置有效防范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监管制度及工作机制,重点监管关联交易及转移定价行为。建议借鉴国际经验,试行预约定价协议(Advance Pricing Arrangement,APA)制度,提升税制及税收监管服务能力现代化水平,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六,网络安全检查机制。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检查,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责任,进一步规范重要信息公开程序。制定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对企业数据出境进行安全评估,对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实施备案。优化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年版)》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合法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专家团队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