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的区域协同机制

2025-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意味着将海南岛全岛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一线”放开,就是将海南自贸港与我国关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作为“一线”,实施一系列自由便利进出举措;“二线”管住,就是将海南自贸港与内地之间作为“二线”,针对“一线”放开的内容实施精准管理;岛内自由,就是在海南自贸港内,各类要素可以相对自由流通。这使得如何实现海南自贸港与“二线”区域协同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海南自贸港要加强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深化同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牵引作用。
  在贸易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上,一方面,要顺应世界贸易发展的三大基本逻辑和趋势——投资驱动贸易、数字驱动贸易、规则驱动贸易,加快形成贸易规模集聚、集散功能强劲、竞争优势明显、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全球贸易枢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另一方面,要顺应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新趋势和世界产业链区域化特征,增强全球产业链向我国集聚,成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试验田。以海南自贸港为牵引,联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促进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面向全球的资产管理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离岸贸易和金融中心。
  在金融开放的区域合作机制上,要进一步推动高水平资本项目可兑换,强化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支付结算、离岸金融等功能。基于海南自贸港、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等现有的自由贸易账户,构建自由贸易账户网络体系,使其成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主要渠道和基础性平台。逐步开放自由贸易账户项下其他资本项目性质的交易,如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商业票据等,加强相关账户与自由贸易账户的整合;依托能源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各类要素市场,拓展自由贸易账户的资本载体与通道功能;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高自由贸易账户使用自由度,争取将自由贸易账户等同于境外账户管理。
  在制度型开放的区域合作机制上,海南自贸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应协同打造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的桥头堡。当前,全球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加速重构国际经贸新规则,高标准国际经贸新规则和新议题不断涌现,呈现出开放政策制度由边境向边境内延伸、开放政策制度体系的系统集成程度更高、开放政策制度由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变等新的特征和趋势。海南自贸港区域协同推动开放政策制度由单项政策向系统改革拓展、由标准化向定制化深化,率先建成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高地。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实施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大在投资准入、货物和服务贸易、金融开放、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国企竞争中立、政府采购、争端解决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先行先试扩大金融、增值电信、数据跨境流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文化服务、技术产品、信息通信、医疗健康、跨境数据交易等服务贸易。放宽或取消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跨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
  在服务业开放的区域合作机制上,形成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依托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优势,统筹在岸与离岸业务,加快发展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高端航运、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在银行、保险、证券、资管等领域引入更多高水平国际竞争者,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以资金自由流动为目标,进一步实施更有利于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研发类总部和国际组织(机构)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总部机构集聚,加快培育和引进具有投资、研发、运营、结算、人力资源等综合性功能的总部。
  在自主开放和双向投资合作机制上,发挥“一线”放开的溢出效应,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海南自贸港封关运行之后,在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推进数据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动,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通过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全面促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封关之后的海南自贸港还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海南自贸港的区域协同将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卫生健康、旅游、农业等领域合作新空间。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