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时强调,深入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好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强大国内市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商品与要素流动型开放不仅是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更是提升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核心支撑。当前,我国在商品和要素流动领域已形成一系列改革成果,但仍面临制度系统性有待提升、监管协同不足、支撑存在短板等痛点,亟须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破解。
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面临的挑战
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有待提升。一方面,商品与要素流动的制度探索单一领域突破较多,但体系化集成化的成果较少。商品流动方面突出表现为检验检疫标准、通关流程的地方差异较大,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规则。要素流动的管理规则分散于资金、数据、人才等各领域,缺乏统一衔接框架。另一方面,国内大市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兼容性不足,商品领域的原产地规则、检验检测标准与国际规则衔接不够紧密。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方面与国际通行规范存在差距,制约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互联互通。
监管模式与高水平开放要求尚存差距。在商品监管领域,一方面,尚没有统一的现行分类监管标准,规则跟不上新业态发展,新型商品及跨境电商退换货商品缺乏明确监管指引,传统商品检验检疫流程也未及时更新,制约了整体通关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跨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存在多头监管、重复查验等现象。据企业调研反映,部分外贸企业每年面临多次重复查验,且不同品类商品需分别送检,检测费用叠加推高了企业合规成本。在要素监管领域,一是数据要素缺乏统一的分类分级标准,安全评估程序也较为复杂,制约了数字商品的高效流通。二是资金跨境流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完善,尤其对商品贸易中涌现的新型投融资业务,监管覆盖仍有盲区。三是人才流动与进出口资质审批、企业备案等流程衔接不畅。目前,境外专业人才在华执业资格认可范围仍较有限,仅在上海、广州等少数地区开展试点,覆盖领域分别为5类和10类,企业即便拿到了入场资格,也可能遭遇“准入不准营”问题。
基础设施与服务支撑存在结构性短板。在商品流动支撑上,一方面,跨境物流网络布局不均衡问题突出,国际航线覆盖范围较小,保税物流仓储配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智慧口岸覆盖范围有限,港口查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较低。2024年,虽然全国22个地区57个口岸开展了智慧口岸试点建设,但难以匹配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后商品查验量攀升的需求。在要素配置支撑上,一是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跨境数据传输带宽短缺、延迟较高,数据传输效率与新加坡等国际枢纽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数据要素定价机制与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尚未健全,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二是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足,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在商品贸易结算中的应用场景仍需拓展。三是国际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不利于高端人才留存。
实现更高水平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
协同优化规则框架,破除商品与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首先,在商品领域,集成现有开放型探索成果,深化与CPTPP、RCEP等的深度衔接,加快制定全域一致的商品检验检疫标准与通关流程规范。其次,在要素领域,参照国际通行规范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反映的短板,加快建立数据跨境流动的分级分类安全评估机制,推动源代码保护规则与国际接轨。最后,在动态机制上,应积极拓展政策覆盖边界,加快数字商品、绿色低碳商品跨境流动规则创新,完善新型生产要素流动适配政策,强化新型领域商品与要素规则的协同衔接设计,及时填补制度供给空白。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商品与要素流动的便利化水平。在商品流通领域,建立商品统一分类监管标准与迭代机制,完善新型商品与跨境电商业务监管依据。在数据要素跨境流动领域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模式,简化低风险数据安全评估流程,以提高数字商品流动效率。在资本要素流通领域及时迭代更新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系统,拓展监管覆盖范围至贸易项下投融资创新业务。在人才要素流通领域,建立人才流动与商品进出口资质审批、企业备案的流程衔接机制,破解“准入易、执业难”困境。在监管技术上,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进监管数字化转型,搭建跨部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推行商品“一验通关”机制,实现要素配置全流程动态管控,优化精简监管流程与商品要素流通成本。
升级基础设施,优化商品与要素流动的服务支撑。首先,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加快智慧口岸全域覆盖与港口查验设施智能化改造,织密国际航线网络,通过设施升级与机制衔接,提升物流流通效率与国际化通达能力。其次,强化要素配套设施建设。更新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跨境数据传输能力;深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在商品贸易结算中的应用场景;搭建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健全数据要素定价与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最后,提高协同服务能力。扩大国际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完善高端人才留存保障机制;推动商品检验检测认证平台与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协同联动,提升市场化配置效率,为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链条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智能化技术驱动国际分工格局重塑的机制与对策研究”(25BJL07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