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封关启幕 海南的门户担当与开放使命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

2025-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肩负着“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战略使命。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标志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入新阶段。在这一关键节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剖析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独特价值,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
  战略定位:
  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中国社会科学报》:海南自贸港建设作为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承担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徐奇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海南自贸港使命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海南一端衔接境内超大规模市场,另一端连通东盟及新兴市场,借助洋浦航运枢纽、航空枢纽、消博会等平台,推动“货物集散、规则衔接、资本配置”落地,将成为要素流动重要节点。二是提供制度供给与改革示范。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组合到极简审批、自由贸易账户等方面的探索,都是在为全国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打样”。党中央选择海南这一体量适中的岛屿空间作为试点,意在先跑通高标准规则,再向更大范围推广。三是服务国家战略与安全需求。海南既是开放前沿,也是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障国家南大门安全的基地。发展深海、航天、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培育新质生产力,也服务科技、粮食、海洋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我国其他对外开放平台或自由贸易试验区相比,海南自贸港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徐奇渊:海南自贸港的独特性集中体现为三个“最”。“范围最大”,以省级全岛为实施范围,而非单一片区或港口,为系统性改革提供更大空间,这也对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开放层级最高”,实行“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港,旨在最终形成“货物自由、人员便利、资金自由进出、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高标准制度体系。“功能叠加最多”,海南承担着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三区一中心”的战略任务,开放任务与生态、民生、国家安全任务叠加,形成多重角色协同格局。
  功能发挥: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实际成效来看,海南自贸港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吸引全球资源、促进市场连通等方面,已发挥了哪些作用?
  徐奇渊:从当前成就来看,海南自贸港已在三个关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规则对接上,海南率先发布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接近高标准自贸协定模式,为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提前“热身”。二是资源要素集聚上,外资和企业加速集聚。近年来,在“面向东盟、背靠内地”的区位优势及税收和通关便利吸引下,海南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实际利用外资额保持较快增长,累计规模已超自贸港建设前多年总和,且领域布局日趋多元化。三是市场连通上,海南已成为“双向通道”。“引进来”方面,离岛免税、消博会吸引全球高端消费品牌;“走出去”方面,洋浦国际航运枢纽开通多条远洋航线,西部货物可经“铁海联运”高效出海,助力实现更高层次“走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海南自贸港的“功能辐射效应”体现在哪些领域?对周边区域、相关产业有何带动作用?
  徐奇渊:海南自贸港形成了全方位的带动作用,其辐射效应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提供新出海通道,缩短了货物向东南亚、中东等地的运输时间;与泛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通过邮轮旅游、航运金融等合作,助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产业层面,离岛免税带动国内高端消费回流,提升全国免税、零售、物流行业竞争力;文昌国际航天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集聚航天、深海等高新技术产业,输出产品以及标准、技术和管理模式。制度层面,极简审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创新成果推广至其他省市,作为更高层次的辐射,“制度输出”可以有效提升全国整体的营商环境和开放水平。
  使命展望:门户作用与协同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报》:全岛封关后,海南自贸港的门户作用将呈现哪些新特征?
  徐奇渊:封关后,门户作用将呈现五大新特征。一是货物通道更顺畅。更多商品以零关税或低关税进入海南,企业可在岛内进行加工增值后再转口或进入内地,有利于构建面向东盟和全球的加工、贸易网络。二是投资自由度更高。配合封关,服务业、更广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政策会加快落地,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压缩,海南对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的吸引力大幅提升。三是金融开放更具功能性。多功能自贸账户、跨境资产管理、航运金融等业务将在更大范围内试点,为人民币“走出去”和跨境结算提供新平台。四是人员往来更便利。在免签、落地签、长期签证等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高端人才、国际游客流动更加频繁,海南“国际化生活圈”的图景更加清晰。五是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更具示范性。海南有条件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探索示范性制度,形成面向数字贸易新时代的“信息门户”。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国家战略协同角度,海南自贸港如何与其他开放平台联动,推动我国开放格局升级?
  徐奇渊:海南自贸港的未来发展必须“跳出海南看海南”,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强化与其他开放平台的互补联动。首先,应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发展。依托大湾区金融、科技等优势,聚焦旅游消费、离岸贸易等特色领域错位发展;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内陆腹地,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格局。其次,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及内陆自贸区的联动。通过陆海联运、展会协同、产业链协作,共同扩大开放。再次,深化与东盟合作。积极对接东盟国家的发展需求,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跨境旅游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开放门户。最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共建国家港口、节点城市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制度型开放与国际规则对接,探索建立以海南为枢纽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投资便利化网络,助力我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新格局。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