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觉铸国魂

——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

2025-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北京大学,有一位学者始终坚守文化阵地,以毕生之力阐释中国哲学的精髓,倡导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他深耕中国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数十载,尝试贯通儒释道三脉;他桃李满天下,以“体悟”为钥,引导学子探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他走出书斋,化身文化守护者与弘扬者,让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他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一位用生命践行“斯文在兹”的文化守护者。近日,本报记者拜访91岁高龄的楼宇烈,走访与他相熟的学者,感受其学者精神与师者风范。

楼宇烈先生(左)与学生李四龙教授 本报记者 张哲/摄

  正本清源 立文化主体之基

  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成为全国唯一的哲学专业高地。1955年,对文科、理科皆抱有浓厚兴趣的楼宇烈,循着“哲学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综合与结合”的认知,考入北大哲学系。这份对文理兼顾的追求,为他日后贯通多学科、多角度解读传统文化埋下伏笔。

  求学期间,楼宇烈受教于冯友兰、张岱年等哲学大家。留校后,他参与任继愈主持的《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工作,在资料搜集与管理过程中,深刻体悟到:离开佛教,任何人想把隋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讲得深入透彻都是不可能的。这一洞察,让他下定决心深耕佛学研究,开启贯通儒释道的学术探索之路。

  研究初期,楼宇烈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当时社会对佛教存在偏见,相关研究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原始文献稀缺、版本混乱,隋唐佛教宗派著作浩繁,关键典籍如《坛经》存在敦煌本、宗宝本等多种版本,给研究带来障碍。

  楼宇烈坚持“把佛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来研究”的立场,主张学术界与佛教界相互理解,共同发掘其中的文化精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编纂工作中,他为解决文献选择与版本校勘的难题,秉持“兼顾历史本源与社会影响”原则,既呈现典籍的原始面貌,又反映其历史传播轨迹。这套典籍的编纂,为改革开放后的佛教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在经典诠释方面,楼宇烈主张“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同样重要。他校释的《王弼集校释》等著作,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哲学原典的重要范本,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后学树立了标杆。

  值得关注的是,楼宇烈敏锐察觉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借用西方思维诠释自身传统的误区,直言:“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解读中国哲学,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哲学自身的特性,结果往往是在解构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这种文化自觉理念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成为他正本清源、回归中国文化自身脉络做研究的根本遵循。

  体悟为要 育文化传承之人

  “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体,就有悟;有悟,就要体;有知,就有行;有行,就要知。”这是楼宇烈坚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他从不满足于抽象概念的灌输,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悟,鼓励学生在疑问中寻求真知,践行“不疑不悟”的治学路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楼宇烈将传统艺术融入教学。他每周三自己教昆曲、周六请人教古琴,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由艺臻道”。在他看来,艺术修养是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昆曲的韵律、古琴的意境中蕴含着“轻重缓急、高低浓淡、远近大小”的人生智慧。因其独特的体悟式教学特色,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楼体悟”。

  在学生眼中,楼宇烈是“学问与人格的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四龙谈到,当年他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时,楼宇烈曾询问他是否愿意研究佛教。得到李四龙“儒释道三家,儒家、道家可以自己看书,佛教需要老师指导”的回应后,楼宇烈因材施教,助他开启了佛教研究之路。在教学中,他注重“口说”的教学方式,认为闲谈最能反映学术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强说:“楼先生身上那种‘斯文在兹’的气象,以及对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切关怀和执着坚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学生们能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魅力。”

  楼宇烈的师者风范,深刻影响着一代代学子。李四龙在主讲“中国宗教史”时,秉持“从整体上认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授课宗旨,就是对楼宇烈“整体综合研究方法”的继承。在师生关系上,学生们坚持楼宇烈“自由引导”的原则,注重营造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

  为人与为学并重,是楼宇烈对学生的教诲。他要求青年学者做到“四通”——中西东、古近现、儒释道、文史哲,在巩固自身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拓宽视野。他强调学思行统一,反对为学术而学术,鼓励学生要有社会担当,发挥哲学成己成人之道的作用,引导科技与人文平衡发展。

  弘扬文化 让传统活在当下

  “学者有责任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能懂的语言。”这是楼宇烈始终坚守的信念。作为一位不遗余力的传统文化弘扬者,他常年奔波于各地举办公开讲座,后被整理成《中国的品格》《体悟力:楼宇烈的北大哲学课》等普及读物。这些著作成为连接学术与大众的桥梁。

  楼宇烈倡导“生活中的哲学”,主张将传统文化精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是价值教育,应将“孝、诚、敬、智、仁、勇、礼、义、廉、耻”十种优秀品德作为“德”的基础,让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

  在个人修养方面,楼宇烈认为敬和诚是立身之本。敬即有敬畏心,尊敬自己与他人;诚则包含诚实、诚心、诚信。此外,他还提出诸多具体的实践方式:通过古琴、昆曲陶冶情性,体悟人生智慧;通过中医养生理念,领悟“阴阳平衡”的协调思维;通过茶道修身,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建议让古老的哲学智慧变得可感可知、可学可行。

  针对当下的文化传承,楼宇烈认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必须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他期望“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要不绝如缕”,在“日用而不知”中薪火相传。对青年一代,楼宇烈寄予厚望:“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理解、实践传统文化,真正做一个腰板挺直的中国人。”他建议青年学者从源头典籍入手,研读“三玄四书五经”与佛教“九经三论一录”,巩固文化主体性,避免盲目西化。

  从学术殿堂到社会民间,从授业解惑到文化弘扬,楼宇烈始终践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他的学术研究旨在正本清源,为文化自觉筑牢根基;他的师者风范愈显春风化雨,致力于培育一代代文化传人;他的社会贡献强调润物无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班晓悦

【编辑:陈静(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