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访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主席苏廷德拉·库尔卡尼

2025-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全球格局深刻重塑的当下,全球南方实现群体性崛起,发展机遇层出不穷。围绕一系列决定全球南方未来走向的议题,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主席苏廷德拉·库尔卡尼(Sudheendra Kulkarni)在参加全球南方现代化论坛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相处,在尊重差异中互帮互助、在共享发展中共赢共荣。全球南方国家既要从各自古老文明与传统智慧中汲取养分,也要从其他文明卓有成效的治理实践与技术创新中有所借鉴,而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提供的公共产品便成为极具参考价值的发展范本。

  自立自信 南南共荣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超越单一国家的视角来看,一种全球南方共同体意识是否正在形成?这种共同体意识是否有助于催生一种有别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新愿景?

  库尔卡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全球南方国家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文明脉络与语言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是宝贵的遗产,更是发展的源泉,不应也不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抹杀。我们追求的现代化绝非要走向单一化或同质化,而是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现代化。

  回顾历史,一些西方国家曾试图将其发展模式作为唯一标准推向世界,要求后发国家放弃自身特色,全盘追随。这种做法既忽视了各国不同的国情与基础,也违背了全球南方国家对自主发展权与国家安全的核心关切。正因如此,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能够真正维护本国人民利益的现代化道路,已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共识与必然选择。

  真正可持续、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化,必然建立在尊重差异、保留个性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意识到,所有国家同属于一个由80亿人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样中寻求共识、在自主中推动共荣,这才是我们应共同奔赴的未来。

  因此,全球南方国家应秉持的理念是:认识到我们同属一个人类大家庭,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多样性不仅应得到保护,更应被视为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力量源泉、智慧积淀与宝贵财富。这也是将全球南方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增强的自信,如何影响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选择?是否会改变其对外国投资、技术引进及发展模式的看法?

  库尔卡尼: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那些已启动现代化进程并取得显著进展的全球南方国家,展现出新的自信与活力。过去几十年,全球南方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其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已成为推动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正在减弱。

  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增强的自信既源于经济成就,也植根于文化自觉。与西方国家不同,全球南方国家更倾向于将自身视为人类大家庭的一部分,因此更愿意分享经验、知识乃至资源,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进步。这包括技术交流、技术转让以及对外投资,但此类合作应摒弃西方传统的剥削模式,转向更为公平、共赢的方式。南南合作正是这样一种发展路径:投资国与受资国均能获益,贸易往来基于平等原则,以互利共赢为基调。

  以中国为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实现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也在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迅速发展并展现出强烈的自信。因此,未来全球南方的前进方向在于加强团结、深化协作、扩大合作。我们越是团结一致,就越有能力帮助那些仍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实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全球南方国家追求团结自强、探索自主发展道路的进程中,中国可以通过哪些务实路径提供支持?中国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等公共产品,有哪些独特价值和实践意义?

  库尔卡尼:全球南方需秉持互助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不断深化经贸合作:既要拓宽贸易投资新领域,也要强化技术转移与知识共享,从而切实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最终引领南南合作、南北对话迈向崭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全球治理倡议,因其相互关联且高瞻远瞩,恰好为全球南方的团结协作与自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引导和实践支撑。

  这些倡议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利益,也有利于世界整体发展。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发展应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全球安全倡议旨在构建普遍安全,反对任何国家欺凌他国。全球文明倡议秉持文明平等原则,认为各文明皆有独到价值与不足,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文明形态。基于此,推动不同文明在对话中互鉴、在互鉴中共同进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路径。全球治理倡议则直面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时代错位——发达国家人口仅占全球约15%,却在政治、经济乃至金融架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致力于推动构建一个民主、公平、多极的世界秩序,让所有国家和群体都能平等参与。

  因此,全球治理倡议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进程,并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与霸权行径。这一进程应以联合国为核心加以推进。尽管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仍需改革以增强代表性,但维护并加强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至关重要。

  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脱贫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21世纪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全球南方国家应采取哪些行动以更好地应对关键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库尔卡尼:当前,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贫困问题,其根源一方面可追溯至历史上的殖民化进程与殖民主义统治,另一方面也源于部分国家内部治理不善。

  因此,在探讨全球南方现代化路径时,我们应重视交流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在支持落后国家时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者不应轻视弱者,富者不应漠视贫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南方国家的落后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自身过错,而是殖民历史遗留与不公正的全球权力结构所致。我们应以同理心看待这一问题,将落后国家视为兄弟姐妹,以情感乃至精神层面的关怀共同应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模式,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库尔卡尼: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就令我深感钦佩,其中诸多经验值得印度等国借鉴,例如,领导人的坚定决心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和摆脱贫困而矢志奋斗的集体意志。现代化与持续贫困本质上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如何系统性地减贫。

  我尝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归纳为四点,与印度同胞分享:第一,领导人的坚定担当与政府高效的执行力;第二,制定以人为本、自力更生的政策,并坚决贯彻落实;第三,借助现代科技的变革力量;第四,民众勤劳肯干,主动投身国家发展进程。我特别欣赏中国扶贫工作中的“造血”理念——它注重提升贫困人口的致富能力与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摆脱对福利或小恩小惠的依赖,走向自立。这种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战略,对印度及其他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古老典籍中汲取智慧,能否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以应对思想贫困与精神贫困,进而找到通向繁荣未来的意义和动力?

  库尔卡尼: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它拓展了我们对贫困的理解——贫困不仅是物质匮乏或经济资源缺失,也可能表现为思想与文化的贫瘠。有些国家虽物质富裕,但其治理却缺乏人文关怀,这种精神层面的贫瘠、道德层面的匮乏,甚至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

  正因如此,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正在为世界提供新的现代化理念与路径。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我们的古老文化传统、哲学智慧、价值观与精神遗产,应当得到正确复兴。古印度哲学中亦有“世界一家”的理念,而中华文明中“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之共鸣。

  正因拥有这样的精神资源,我们在应对思想与精神层面的贫困时,更应自信而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拥有丰富的文明底蕴。尽管面临物质贫困,但全球南方传承的道德伦理与精神财富,能够激励人们相互支持、共担悲喜。

  走向科技人本主义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全球南方国家应如何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的力量,构建真正契合自身社会条件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库尔卡尼:我们当然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科技创新。这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各国重新定位发展方向、优化现代化路径,进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革新,正是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明证,值得为之自豪。

  然而,单靠技术是否足以构建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现代化既需要技术的力量,也需要古老智慧中蕴含的关怀、爱与协作精神。这些价值不仅跨越时空、语言与文化的界限,而且关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当今世界不少发展模式缺乏对自然的尊重与关怀。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应从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应在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之间制造撕裂,而应推动二者的重新融合与辩证统一。

  我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已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深入人心,更通过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绿色产业转型等一系列扎实行动,转化为可感知的治理成果和可传播的学术知识。此外,科技向善的前瞻思考在中国已形成广泛共识,并逐渐上升为全球性议题,这对全球南方的和谐共兴具有积极意义。

  我还想特别强调年轻人的作用。青年学者带来新的创造力、活力、热情与理念,是国家的希望所在。随着科技发展,一股全球性的青年力量正在形成。如今,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见识广博、彼此连接,他们所创造的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让我们携手推动全球青年的团结与互助,共同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雨微

【编辑:王俊美(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