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引发的关注早已超越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范畴,延伸至国际学术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其中,自然也包括学术思考的力量。
因此,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CLACSO)(以下简称“拉美社科理事会”)拟基于其独特视角,对“十五五”规划展开讨论和解读。拉美社科理事会是成立于1967年的非政府性国际机构,现已汇集全球56个国家的961个研究中心,它不仅是学术网络,更是联结社会组织、致力于从全球南方出发构建批判性与变革性思想的学术共同体。对于我们这一思想共同体而言,与作为世界体系转型关键行动者的中国进行深度对话,是共同迈向更加公正、团结与和平的国际格局的必要前提。
为开启并深化此项对话,本文将基于拉美视角,重点解析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最具启示性的核心内容。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与全球南方的技术主权
《建议》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优先地位。这延续了中国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一贯方针。更具突破性的是,《建议》强调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述是中国“十五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战略的一大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明确要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体指向了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
从拉美视角看,中国对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投入,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深刻的启示,并引发我们的多重思考。
第一,对技术主权的启示。中国对“内生创新”和“技术现代化”的投入雄辩地证明,全球南方国家完全有能力构建自身的发展路径,而不必永远依赖全球北方强加的模式。鉴于拉美社科理事会一贯批判榨取式、依附性的新殖民主义模式,优先考虑技术自主和经济韧性的中国方案,无疑会激励拉美国家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而这种“重新思考”必然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更为紧迫的问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教育和知识生产带来何种影响?这些变革应如何被用来加强技术主权、实现“认识论正义”,并避免我们陷入对由全球北方跨国公司所控制的平台和系统的依赖?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全面启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必将为我们解答上述问题提供新的、宝贵的参照。
第二,引发“发展为谁?创新为谁?”的根本性思考。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已无须赘言。但更令我们赞叹的,并非成就本身,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诚然,西方国家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就亦可圈可点,但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却常常引发一个尖锐的问题:“发展为谁?创新为谁?”从我们的批判性视角出发,发展绝不能仅以增长或产业领导地位来衡量。真正的创新必须服务于人民,并内嵌于对社群权利、环境可持续性乃至“祖传知识”的尊重之中。这需要深入分析不平等再生产的风险,即如果经济现代化没有辅之以再分配政策,便可能加深业已存在的社会鸿沟。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我们所倡导的、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为重大社会挑战提出可行方案的包容性发展目标,产生了深刻共鸣。
第三,开启了地缘政治重塑与南南合作的新空间。在拉美社科理事会看来,中国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崛起,正是重塑世界多边主义版图及拉美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驱动力。这种重塑为南南合作开辟了新的机遇:以内生逻辑引领未来产业的中国,可以在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和科学合作方面,成为拉美的关键伙伴。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所倡导的全球南方“横向交流”和“知识对话”提供了强大的现实载体,为我们从多元的、非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科学与创新开辟了新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非仅仅是国家内部的产业升级计划。从拉美社科理事会的视角看,它更是一套深刻的“组合拳”:它通过对技术主权的坚定追求、对“创新为谁”的人本回应以及对南南合作的地缘政治重塑,为全球南方国家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西方依附模式的、极具激励性的现代化新路径。
高水平开放: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塑与“中国方案”
《建议》明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根本目标是在关键领域扩大和深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并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一方针旨在确保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具体而言,中国将寻求进一步开放,重点是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包括在电信和生物技术领域的试点),并稳步扩大数字贸易开放。同时,通过增加进口来满足产业升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外资营造一个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从拉美视角看,这种开放与合作,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基于互惠互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具体实践,核心在于提供了一种替代零和博弈思维的全新的全球化路径。习近平主席近年来陆续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特别是全球治理倡议,对于阐明“十五五”期间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拉美地区而言,中国的全球性倡议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中拉论坛等多种机制得以落实。202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为这种合作关系提供了最新的解释。他强调,“中拉已经成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并愿同拉方携手启动团结、发展、文明、和平、民心“五大工程”。有鉴于此,可以预见,“十五五”期间中拉合作将全面升级,中拉共建也将取得高质量发展。
此外,《建议》重申了“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必要性。我们认为,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对多边主义的坚持,为全球南方国家(包括拉美地区)进行的反抗霸权、争取更公正国际秩序的斗争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之所以能扮演这一根本性角色,正是因为发展模式、规划能力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对于在拉美寻求属于我们自己的、非依附的、非殖民的现代化道路的人们来说,是重要的参照。而全球南方力量的崛起,最清晰的制度性体现便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多边主义机制的形成与壮大。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的视野已远不止一个经济平台,它们正从经济、社会、文化和伦理等多个维度,为平衡全球力量提供可能。
“讲好中国故事”与“贡献南方力量”:拉美社科理事会的机遇与作为
《建议》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公报》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路径,要求“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对于拉美社科理事会而言,“十五五”规划在文化领域的这一新部署,恰恰为推动全球南方的深度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们认为,拉美社科理事会可以在此进程中扮演关键的桥梁角色,并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南方学术力量。
首先,拉美社科理事会的“传播观”。我们认为,传播不仅是告知信息,更是争夺对世界意义的阐释权。面对算法、平台和大型媒体集团定义的西方数字霸权,我们的工作在于创造不同的话语渠道、叙事和声音。因此,拉美社科理事会通过自有媒体(如CLACSO TV)、社交网络和出版物,力求实现知识民主化,并使其流通到学术围墙之外。我们认为,在全球南方国家进行传播,是一项政治性与伦理性的任务。
其次,拉美社科理事会的“合作观”。在中国“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深化中拉民心工程的双重背景下,拉美社科理事会作为拉美批判性思想的策源地,正致力于将双方的合作从蓝图变为现实。这首先体现在深化机制化合作上。近年来,拉美社科理事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当代中国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等机构已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通过中拉论坛等平台,深化联合研究与合作出版,为中国学术思想“走出去”提供拉美本土的批判性视角与合作网络。
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制化合作为共建南南话语体系和推动“认识论正义”提供了可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为我们从多元的、非欧洲中心主义视角重新思考世界提供了契机,这与拉美社科理事会倡导的“开放科学”和“知识公共产品”理念不谋而合。为此,我们设立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与中国研究和交流项目”,正是对全球南方国家学术共建的积极回应。它旨在通过推动关于全球治理、技术主权等议题的深度辩论,在实践中确保这种变革性的合作是公平、多元和基于具体情境的,从而为“认识论正义”的实现和南南话语体系的真正共建奠定坚实基础。
时代挑战与构建全球南方学术共同体
我们不能忽视进行讨论的全球背景。面对企图分裂全球南方、压制批判性科学的反动力量,拉美社科理事会的回应是创造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合作和更多的传播!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阐明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无法与世界的命运分割这一根本事实。正是这一理念,激励着拉美社科理事会去构建各民族间的知识与团结共同体。历史召唤我们思考一种新的国际主义:一种知识的、传播的、文化的、和平的国际主义。我们认为,未来不仅将在制度或经济领域被定义,也将诞生于那些进行教学、研究、传播、创造和梦想的空间。在那里,知识将转化为社会变革、相互交流和共享希望的工具!
让我们凝聚全球南方的学术力量,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作者系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译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