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城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白口城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的塘洲镇洲头村,北邻赣江,地处吉泰盆地的中心地带,是长江以南、赣江一线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该遗址是江西境内目前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汉六朝时期地方城市遗址,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白口”一称最早见于《陈书》,梁大宝元年(550)陈霸先北上欲讨侯景,即遣杜僧明据“白口”筑城,与高州刺史李迁仕相拒。据清代《泰和县志》载:“汉高帝五年,以庐陵县属豫章郡,故庐陵县在今泰和县西三里。”“后汉末升庐陵为郡,析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其故城在今县西三里。”“晋太康元年,徙庐陵郡治于石阳,以西昌县属焉,宋及南齐并陈因之。晋徙庐陵郡于石阳,西昌县如故。”上述“县西三里”之地望正与白口城的地理位置大致相当,该城址可能即汉庐陵县及汉末六朝庐陵郡、西昌县的治所所在。自西汉以来,庐陵虽郡县反复、屡易其置,但此处一直是庐陵核心区域未有更改,为庐陵文化肇始之地。
  白口城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01年9月至10月、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泰和县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勘探与试掘。据此可初步了解,白口城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外两城相套,城外有护城壕。外城平面大致呈倒梯形,现存7处豁口。内城居于外城北部中央,平面呈长方形,与外城共用北城墙,东、西、南三面现存3处豁口,西南部推测有大型建筑基址。城内发现汉六朝时期的建筑构件、陶瓷生活用器及部分金属器等。受发掘面积所限,有关白口城内外城的年代和性质等问题尚不十分清楚。
  为进一步揭示白口城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推进江西地区城市考古和区域文化研究新进展,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并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学术支撑,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白口城考古队,正式启动了对白口城遗址有计划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本年度对白口城外城南门遗址和南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白口城外城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南墙现存2处豁口。考古队根据地面调查结果,基本排除了外城南墙西侧豁口是城门的可能;而东侧豁口与内城南门大体相对,应为外城南门之所在。于是,考古队在此布方,发现了白口城外城南门三次大规模营建的情况,以及城门两侧的城墙、相关道路和地面等遗迹,首次明确了白口城外城南门的准确位置、形制结构和相对年代。
  白口城外城南门(MZ1)位于外城南墙中部,主要经历了三次营建。按考古发掘顺序和营建年代,由晚及早依次编号为MZ1A、MZ1B、MZ1C。此外,根据对外城南墙的解剖发掘可知,城墙同样有三次大规模营建和修缮,且与城门的营建时间基本一致。
  MZ1A门址为一座单门道过梁式城门,现存门道、墩台、疑似马道等遗迹。门道进深约11.4米、宽约2.2米。门道两侧边壁局部残存包砖。门道基础仅见若干排叉柱的柱洞。门道内偏南部发现1组3个灰坑,其中位于门道中部者,疑为将军石坑;位于门道两侧者,疑为门砧石坑;推测此为MZ1A门限的位置。“门限”北侧约1.9米处,于门道内发现两个小柱洞,疑为城门内侧的顶门柱坑。门道内见有若干层路土。墩台为夯土包砖结构,与城墙之间界限不明。墩台夯土杂质较多,西侧在残存的MZ1B城墙之上修补而成,东侧则在填平MZ1B东半部门道的基础上进行增筑加高,并有修缮痕迹。西墩台除其东侧的门道边壁包砖外,北侧也存有包砖;东墩台仅见其西侧的门道边壁包砖,北半部不存。疑似马道紧贴城墙北壁而建,西侧与墩台夯土相连,东侧未见。
  MZ1B门址为一座乌头门,结构较为特殊,由乌头门和两侧墩台组成。城门整体略呈“凹”字形,南侧窄,北侧宽,城内形如广场。乌头门安置于墩台以北,东西两侧均见有成组的挟门柱坑与戗柱坑,其间宽度即门宽约6.3米。门道内见有若干层路土。两侧墩台大体呈长方形,与北侧城墙相连呈折曲状。墩台夯土相对纯净,主要是在MZ1C城墙南侧进行修补加宽。东墩台为夯土包砖结构,南北进深即门道进深约3.8米,南、西、北三面均存有包砖,其中西侧、北侧包砖保存较好,残存最高处约1.1米;南端仅见2块东西向立砖,疑为牙砖。东墩台包砖为条砖错缝平砌,顺砖与丁砖交替砌筑而成。西墩台保存不佳,按残存部分推测,其形制与东墩台相仿。
  MZ1C为白口城外城南门的始建城门,直接在生土上营建而成。该期门址破坏严重,保存较差,但根据发掘迹象推定,应为过梁式城门,由门道和两侧城墙(墩台)组成。门道进深约8米、宽约6.2米。门道四角发现四个较大的柱洞,个别疑为取础坑。东侧两个较大的柱洞间见有一列南北向小柱洞,疑为城门附柱所在。门道东北柱洞以东,还见有两个形似柱洞的灰坑,性质不明。在西城墙东南部,即门道西南柱洞外,发现一处门垛,南北长约1米、东西宽约0.9米。门道内见有若干层路土。在东城墙南侧与门道东北柱洞以东的灰坑中均发现砖砌长条形遗迹,前者规模较大,且内置陶器、铜钱等,可能与奠基行为有关。城墙夯土为纯净的红黄花土,土质坚硬致密,除门道西侧边壁北部残存3块包砖外,其余部分不见包砖。MZ1C城墙和城门的营建次第如下:先在生土上开挖东西连通的城墙基槽,再于城墙基槽中部下挖门道基槽,门道基槽打破城墙基槽;取土夯筑东西两侧城墙,城墙中部预留门道豁口,最后修筑城门。
  本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大部分来自叠压或打破门址遗迹的地层或灰坑中,仅少部分出自门址倒塌堆积、城墙、墩台夯土或城墙、门道基槽等。主要包括瓦当、花纹砖等建筑构件,罐、钵、盏等陶瓷器,以及少量的铜钱、铁器等。
  2024年度的发掘是白口城遗址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收获。我们首次确认了白口城外城南门的准确位置,为确定白口城的轴线提供了重要资料;明确了白口城外城南门的兴废年代与三次营建的情况,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定,白口城外城可能始建于东汉晚期,废弃于隋唐之际;厘清了不同时期白口城外城南门的形制结构,即从较宽的过梁式城门到乌头门,再到较窄的过梁式城门的演变过程,是南方地区地方城市考古的新成果。厘清了白口城外城南墙的形制结构和三次营建、修缮的情况,其营建次第与城门的营建大体对应,是较为重要的发现。本次发掘出土文物较为丰富,为白口城址建筑构件和相关器物的编年和分期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执笔人:董新林、党丰、费雪、高中华、汤晖)
【编辑:杨阳(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