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做新时代有情怀的学者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我们说一个人有情怀,通常是指这个人基于其人生的种种经历,关心某种基本的存在,并产生对这种存在的归属感。这种存在包括具体的他人或一般的人类,也包括特定的理念价值或精神寄托。情怀虽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却包含着对外部世界的情感归属与关心惦念。当人们评价一个人有情怀,往往是对这个人价值理念的肯定性评价;评价一个学者有情怀,通常是强调该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存在某种超乎一般功利性目标的价值关怀。
  提到当代有情怀的学者,很容易联想到费孝通先生。他在《行行重行行》等著作中多次提及自己“志在富民”的学术情怀,希望通过社会调查、政策探索,助推中国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其诸多学术研究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像这种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学者,通常被认为是有情怀的学者。
  情怀可以说是学者人格的一部分,它关乎一个学者的自我认知与定位,以及希望他人特别是学术界那些探寻真理的学者如何来看待和对待自己。一个有情怀的学者,通常不会迫于外界压力或功利性诱导而轻易变更其价值关怀。若其价值关怀可以随意变更,便谈不上真正的情怀。不少学者立足长远,始终坚守自身的治学路径、求知原则、独立创见和情感关照。凡此种种,皆是有情怀的明证。对于学者而言,坚守情怀意味着对其学术人生有着明确的价值锚点与坚定的精神追求。
  然而,当前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仍然有以“争帽子、逐头衔”为核心诉求,写论文只求数量堆砌、不问质量价值,将学术工作异化为“沽名钓誉的工具”“打工挣钱的途径”,甚至沉迷“走穴捞金”的现象。有的或因现实诱惑,或因一己私利,朝三暮四、一日三变,无法摆脱低级趣味,乃至背离学术初心。有的奉行极端个人本位,急功近利、故步自封,面对问题掩耳盗铃,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底线抛诸脑后,导致学术研究失去应有的严肃性与公正性。有的搞“有偿学术”“利益交换”,以“互相抬轿子”维系圈层利益,严重破坏学术生态。这些都是没有情怀的表现,不仅会逐渐消磨研究者的求知热情,而且会阻碍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
  学者的情怀会因人生阅历与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学者的成长经历、自我期许、智识见闻、社会认同、声望地位不尽相同,也使得他们往往有着不同的情感归属、精神寄托,秉持不同的原则、信条,进而产生不一样的社会人文情怀。不仅不同学者的情怀存在差异,随着同一个学者智识水平的提升,其精神寄托、理念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在不断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学者常常会拓展自己的见识,深化对自身和对周遭世界的认识,进行富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创新性的价值表达。由此,在同一个学者身上也能比较明显地展现出学者情怀的层次性。
  对学者而言,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应是其重要使命,是其学术生涯的立身之本。尽管如此,真理的探索若脱离现实锚点,也容易陷入狭隘的认知误区。因此,真正的真理追求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石之上,这要求新时代学者明确其情怀的双重价值取向。其一,需锚定人民与人类福祉。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于人,研究导向应始终聚焦人民现实需求,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最终目的,让真理的力量转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实际价值。其二,需立足时代与国家大局。学术研究不能悬浮于现实之外,而应紧扣当下的全球议题、时代难题,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展开深度探索,让真理的光芒照亮现实发展的前行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田粉红(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