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23日,2025“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地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会议聚焦深化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外文明对话与地理研究创新。
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晓亮,杭州市拱墅区委副书记、区长敖煜新,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张建珍等百余人出席论坛。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致辞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致欢迎辞。她指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文旅产业正加速迈向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以运河等地理脉络为纽带的文化与旅游融合,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浙江外国语学院依托大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智库,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为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贡献了浙外力量。本次研讨会以“地理纽带与文明交流互鉴: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的运河对话”为主题,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运河文明时代价值的深度挖掘。她期待与会嘉宾围绕议题,分享“人民的运河”在民生福祉、文化传承中的实践经验,探索“游客的运河”在国际传播、产业升级中的创新路径,让千年运河成为连接中外文明的“流动桥梁”,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注入文化动能。
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杨小平致辞
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杨小平表示,运河是流动的历史,是活态的文化,更是地理空间与人文脉络交织的璀璨纽带。本次大会聚焦运河这一“流动的地理遗产”,彰显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核心命题的当代意义。他指出,浙江外国语学院积极发起筹建“世界运河学会”,将为全球运河研究与合作开启新的篇章。期待以此次大会和世界运河学会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为推动浙江地理学科发展、服务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张建珍宣读贺信
张建珍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宣读贺信,高度评价“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称其彰显了浙外的文化自觉与学术担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她指出,今年“双会合一”的模式,体现了“校地协同、国际联动”,是新时代中国地理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声音传到世界学术界的生动写照。期待会议激荡出更多思想火花,形成一批高水平、国际化、可落地的成果。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毛振华主持开幕式
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和浙江外国语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会议举行了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和浙江外国语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社科赋能,打造“运河文化示范区”“国际传播先行区”等,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校高水平建设增添动能。
“大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会议举行了第八批浙江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大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2024亚欧运河城市指数》报告发布
会上,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4亚欧运河城市指数》报告。评估显示,中国运河城市在综合排名中表现亮眼,淮安、嘉兴、无锡、扬州等城市跻身总分前10%,其在现代货运、文旅融合的活跃度成为关键优势;在生态维度上,欧洲运河城市整体领先,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多样性格局。报告作者、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陈溪指出,在当前中国运河建设迎来新高潮的背景下,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对引导全球运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会议聚焦主题,包含主旨论坛和六场分论坛。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学地理教育(地理研学)”“中学地理教育(其他)”“地理空间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与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开展了专题探讨。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
(郑周璇 张健康 李宛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