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上升,全球治理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一时代背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人类发展大势,在理论创新、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科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
体系化与学理化迈向新高度
理论阐释的深度与广度达到新境界。学术界从哲学高度、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对习近平外交思想进行了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研究内容突破政策解读层面,向着理论建构与范式塑造进一步迈进。从概念谱系搭建到逻辑结构梳理,从知识方法创新到与西方国家外交的比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国际关系等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度学理分析,深刻揭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义利观、安全观、发展观、全球化等多方面的独特理论贡献,凸显了中国理念相对于传统权力政治和零和博弈思维的重大超越。
以“共同体”为核心的严整理论构架成形。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术界深入阐述了这一宏大实践框架的内在逻辑,即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崇高愿景,以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必由之路,并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指引,共同建设美好世界。在学术框架上,将发展视作物质基础,安全视作支撑前提,文明视作精神纽带,治理视作制度依托,多维度阐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从根本上破解治理赤字、全球不平等、全球发展失衡等问题。研究紧扣新时代外交宏观战略与具体路径,系统阐释“四大全球倡议”的思想根基、制度指向和实践机制。同时,深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全球南方”国家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道路。在“全球南方”国家崛起、价值链安全化、地缘风险外溢以及能源、粮食、供应链安全等问题不断涌现的动态背景下,学术界不断优化理论解释框架与政策工具箱,努力实现思想创新与全球问题解决能力的深度统一。对共建“一带一路”如何推动绿色投资、数字经济互联互通、中国式现代化对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借鉴等,展开跨区域、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话语体系建设呈现破立结合的新格局。学术界在“破”的方面,综合运用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等多种方法,对西方主流学术中“威慑”“脱钩”“去风险”等概念加以逐案剖析,厘清其适用边界与隐含的非中立性逻辑,并对一些带有明显偏见和误导的国际话语进行有力回应。在“立”的方面,强调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具备可对话性、可传播性的公共知识产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四大全球倡议”为代表,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原创性概念体系和中国话语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两个结合”引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取得新突破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果丰硕。学术界将“以文明论外交、以文化论国际”的理念提升至新的高度,以“天下观”“礼”“义利”“和合”“中庸”等概念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代国际关系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协和万邦”与“结伴不结盟”,在外交场域中立体彰显了中国对国际合作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在全球气候治理、生态保护和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中,展现出绿色与智能并济的理论张力。对礼治精神的深入阐发,提出兼容性、差序性、关系性特征,为思考大国互动规则与区域合作路径提供了独特的分析工具。同时,在方法论层面倡导中式方法,将过程性、关系性与情境性有机结合,以克服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静态、线性的短板,形成更全面的复杂性理论分析框架。
原创性理论流派蔚然成风。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一批源自中国本土经验和文化传统的原创性理论,在关系、道义、天下、共生、文明等领域不断成熟,关系理论突出“关系性”,为全球对话提供新范式;道义现实主义强化领导力与道德维度;天下体系强调去中心化、平等共享;共生理论倡导多元共生、包容互学;“文明型国家”理念则彰显中国“四超合一”特质。这些理论探索共同开启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贡献世界知识的新阶段。
中层理论建设与方法创新协同推进。学术界推动核心范畴建设,以有限抽象贯通不同层级与议题,提升理论的跨情境解释力。比较地区主义与复合地区主义研究推进欧洲经验“脱魅化”,更加重视亚洲、非洲、拉美等区域的一体化实践。计算社会科学快速进场,社会网络、文本计算、事件数据、机器学习等方法成为常规工具,同时强调可解释性、因果识别与伦理边界,保持数据范式与规范研究的均衡。系统解构西方主流理论背后隐藏的哲学预设、历史局限与文化偏见,同时在平等对话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将其部分分析工具服务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新学科建设驱动研究格局
实现新拓展
区域国别学实现历史性突破。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构建了描述性、学理性、应用性“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强化时空一体与问题导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语言能力、田野调查、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功更加凸显,比较研究、大数据分析、多点民族志、数字人文、多学科综合等研究方法对区域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立体识读进一步深化。课程模块、教材体系、师资培养、基础文献逐步完善,人才培养突出通语言、通国别、精领域的复合能力。各高校纷纷成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学术会议、专业刊物、数据库建设协同推进。
国家安全学建设全面铺开。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术界围绕国家安全学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理论命题展开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跨学科特征,将交叉属性、战略属性与政治属性有机融合,构建起从核心概念到基本范畴再到理论命题的完整演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研究深化了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认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等重大问题得到系统阐释。研究范围从传统的军事、政治安全拓展至经济、金融、网络、数据、生物、生态等广阔领域。学术共同体、权威期刊与科研平台相继落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效衔接,推动国家安全学从纯粹的理论探讨向应用导向的实践学科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
跨学科交叉融合呈现新气象。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国际法、传播学等学科的对话日益深入。线索民族志、田野调查等人类学方法丰富了研究的实证基础,社会网络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拓宽了研究视野。多学科数据库与高性能算力平台支撑问题导向的持续追踪与对比研究,显著提升了对全球议题的快速响应与中长期研判能力。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金砖合作、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研究提出角色定位、效率导向与执行力强化的机制建设方案。针对地缘风险外溢与价值链重塑,提出生产布局安全化、合作集团化、制度工具化的趋势把握与应对策略。“全球南方”概念的学理化探讨突破了南北话语的二元框架,扩展了国际关系学的理论起点与知识版图。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