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成就与展望

2025-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开启“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一年。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到2025年,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进入一个高峰。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既是“十四五”规划总结的重点,也是“十五五”展望的重点。
  形成建构中国自主的
  政治学知识体系合力
  2025年,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45年。这45年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重要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政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十四五”这五年来,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加快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中国政治学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中国政治学界更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突出成就为基础,开展大量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
  政治学的国家项目形成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合力,“十四五”期间,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达1800多项,其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开展的研究项目约占30%。形成了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态势。同时,这些研究能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原创的知识体系建构打下了基础。202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浦劬牵头组织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的系列重大专项,形成了1+6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研究集群,既是对“十四五”规划的总结,也是为“十五五”政治学研究开局。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的日益成熟,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持续上升。以“国家治理”“协商民主”为关键词的英文论文数量在近五年中增长超过150%,中国学者在《美国政治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政治传播》(Political Communication)等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在增长。
  中国政治学一直强调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强调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2022年是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元年”。2022年以来的三年,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智库建设、学术研讨等各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和研讨,大多与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关,尤其是2024、2025年元旦前后,关于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跨年演讲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
  围绕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不断深化拓展重大主题
  纵观政治学学科研究,可以看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重要论述指引了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极大拓展了新时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空间。围绕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中国政治学界阐释其中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值得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打下基础。
  在理论建构方面,中国政治学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标识性政治概念,进行了集中的体系化研究与学理化阐释。中国政治学学者们围绕党的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议题展开研究,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商民主、社区治理、全球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则紧随其后。
  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体现在重大主题上,既包括标识性概念,也包括原创性理论,形成了丰富的主题。例如,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性的主题一直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大主题。中国政治学界更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突出成就为基础,开展大量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
  五年来,政治心理学、政治传播学、政治统计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交叉学科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利益政治学、田野政治学、历史政治学、城市政治学、发展政治学、文化政治学、环境政治学、边疆政治学、计算政治学等一些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逐渐兴起,形成了一些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数字政治学研究的兴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面前,数字政治学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
  面向未来的“双自主”发展战略
  对于政治学来讲,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全面梳理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将其系统化形成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学科的人才培养,也为科学研究的创新铺平了道路。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周期的历史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只有建立起有组织的科研团队进行攻坚,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战略任务中,政治学学科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政治学的原创性贡献还不够丰富。在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等方面,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还不够丰富。其次,政治学界仍存在用西方政治学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解释中国实践的情况,未能从中国的独特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理论,对全人类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贡献还不多。再次,在政治学成果转化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最后,政治学学术生态有待进一步提升。青年政治学者发表学术成果存在困难,政治学核心重大主题因敏感性导致研究不足等现象,都与学术生态和评价机制有关。
  展望未来,“十五五”期间政治学的发展,应加快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形成“双自主”发展战略。一是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二是立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强化问题导向,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中提炼中国政治理论。三是加强政治学的成果转化,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中发挥政治学的优势,咨政建言,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四是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加强合作,建立规范的通讯作者制度;鼓励创新,为青年政治学人创造更好的学术成长环境。五是胸怀天下,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化程度。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
【编辑:赵琪(报纸)王晏清(网络)】